广东姑娘邵书琴作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托云牧场服务十余年的故事。她从初到牧场时克服生活困难,到开展志愿服务帮助当地孩子,再到担任社区书记后为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促进就业创业而努力,展现了她的勇敢、担当与奉献精神。
图为邵书琴(后排左二)邀请志愿者到牧场小学开展活动。
喀喇昆仑山脚下,有一处被称为“云端牧场”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托云牧场。这里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一个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来自广东的姑娘邵书琴,在这里已经服务了10多年,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柯兰姑娘”。在柯尔克孜语里,“柯兰”代表着“勇敢”,而邵书琴也的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份勇敢。###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2013年,邵书琴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程。岗前培训时,当得知自己将被分配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机关工作,她毅然主动找到领导,提出要去团场。她坚定地说:“我想到更加基层的地方锻炼自己,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培训结束后,邵书琴被分配到了托云牧场工会。“听着这个名字就觉得很美,以为是个水草丰茂、风景秀丽的地方。”邵书琴回忆道。然而,来市里接她的牧场领导却跟她开了个玩笑:“你要想清楚啊,可别到了之后,又让我找车把你送回来。”当车子行驶在崎岖的土路上,周围的景象越来越荒凉,飞扬的尘土遮住了视线。邵书琴怎么也没想到,牧场的条件如此艰苦。这里连商店和饭馆都没有,只有一个用铁皮房子搭成的简易小卖部,要是想买菜,还得去6公里外的托帕口岸。整个牧场仅仅只有8栋楼房,总人口1000多人,其中场部400多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从繁华的广州到遥远的乌鲁木齐,从温暖湿润的南方城市到风沙漫天的西北边疆,邵书琴面临着诸多挑战。没见过的戈壁风沙、不习惯的饮食、不通晓的语言,刚到托云牧场的那一年,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让她感到困难重重。就在大家都担心这个瘦弱的南方姑娘会“哭鼻子”时,邵书琴却迅速调整状态,顾不得内心的茫然和失落,立刻投入到了志愿服务中。她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还坚定地说:“既然来了,就好好干!”### “从没感觉过这么被需要”很快,邵书琴在这里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在牧场红军小学读书的小姑娘加米亚。邵书琴去学校看望她时了解到,这里有140多个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在几十上百公里外放牧。工作之余,邵书琴在学校开设了“梦想课堂”。她觉得,这些孩子们大多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而自己愿意成为那座连接边陲牧场与广阔世界的桥梁。她还发动在喀什市工作的志愿者小伙伴,让他们在周末来到牧场,陪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有个叫努尔孜亚的小姑娘,说喜欢编排舞蹈,邵书琴便联系到舞蹈编导专业的朋友,给努尔孜亚进行视频直播,展示这个专业的上课情况。后来,小姑娘如愿考上了大学。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邵书琴面临着分别。孩子们纷纷往她的房间里塞纸条,上面写着“姐姐不要走”;老乡们也送来了羊肉、奶酪,希望她能留下来。邵书琴感慨地说:“从没感觉过这么被需要。”和家里人商量后,她选择留下来,成为托云牧场建场以来第一个留下工作的女大学生志愿者。### “与托云牧场共同成长”2016年,邵书琴被选举为第三师托云牧场祥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了解决当地群众吃菜困难的问题,邵书琴尝试带着职工自己种大棚蔬菜。她特意请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菜农帮忙,建起了4个大棚。当第一批小青菜收获时,场部干部职工每人都分到了一小把,大家都直夸邵书琴敢想、敢干。柯尔克孜族在婚嫁、节日等时候都要做新衣、新被、挂毯等。职工吐孔·沙热刺绣活儿做得很好,带着两三个亲戚做起了刺绣生意。但活儿多时,她来不及做,不得不放弃一些订单。邵书琴帮她将周边的绣娘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最多时有60多人参与,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几年,合作社参加了不少展会,还制作了小骆驼、小毡帽等工艺品,销量十分不错。托云牧场的羊肉非常好吃,三连的阿依甫·库瓦一直在做羊肉销售,但销售范围仅限于当地,而且价格不高。邵书琴灵机一动,想到将羊肉分装成礼盒进行线上销售,这样附加值肯定更高。在牧场领导的支持下,当地首个青年创业就业电子商务孵化基地成立了。邵书琴带着阿依甫开了微店,还在广东东莞市一家供销社设立了专柜,拿到了500吨的批量订单。随着时间的推移,牧场越变越好,邵书琴与牧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她由衷地说:“与托云牧场共同成长,参与和见证它越来越好,感觉很棒。”邵书琴在牧场成了家,有了孩子。柯尔克孜族的朋友们纷纷来道喜,并给孩子取名“玉米提”,寓意“希望”与“未来”。邵书琴忙的时候,总会有人给她送来包好的饺子,帮她解决各种问题。
本文通过讲述邵书琴在托云牧场十余年的服务经历,展现了她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她从适应牧场生活到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再到带领群众解决生活难题、促进就业创业,与牧场共同成长。她的坚守和付出不仅为托云牧场带来了改变,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典范。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