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博弈中的文学创作:人类灵魂永不退场,AI浪潮下,文学创作的坚守与突围

本文围绕我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引发的社会关注展开,聚焦在AI时代文学创作领域的变化。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创作领域的作家,探讨AI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能否创作出真正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创作者如何在与AI共存的时代坚守与创新。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7日消息,自2023年ChatGPT横空出世后,今年初我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一经推出,便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它那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深度推理能力以及不俗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认真反思“是否会被取代”以及“该如何共存”等问题。

其中,文学因其独特的生产特性,成为了被重点关切和追问的领域之一。在AI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会怎样?在技术的猛烈冲击下,文学又该如何坚守其价值与本质?这种凝结了人类思考与智慧、情感与变迁的文化形式,又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呢?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3位不同创作领域的作家,他们分别是专注于非虚构、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南翔、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以及青年科幻作家刘洋,他们分享了各自与AI“碰撞”后的观察与思考。

AI“创作”水准有限,“写作伦理”问题待解

目前,AI已经在诗歌、散文甚至小说等领域创作出了作品,这表明它已从最初的辅助工具,发展到可以独立创作,并且逐渐成为创作者的一部分。那么,作家们是如何看待和使用人工智能模型的呢?在他们眼中,AI在当下能否创作出真正的“文学”作品呢?

几位受访作家均给出了否定答案,认为AI“不能”创作出真正的文学,或者“只能创作出品质较低的作品”。南翔和陈诗哥都将AI视为一种拓展性的检索工具。南翔表示:“我根据一些投喂素材,想看看它的‘创作成绩’。但或许是投喂素材不够,又或许是试验次数不足,在语言、情节、细节、人物、思想与情感的铺陈上,它离我的理想状态还差得很远。”南翔进一步指出,他注意到已有不少AI辅助创意工作的实践,这无可厚非,但不可过度依赖。“一些大众化、通俗化、普及性的读本、画面,乃至影视剧,或许可以借助它来产生创意,但真正具有恒久价值、深刻启迪、独特审美的作品,包括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是目前借助任何大模型都无法实现的。人脑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亲历性、感受性和独特性。”

陈诗哥认为:“AI原本就是从海量的已有信息中归纳与‘创作’,它怎么可能超越数据库、超越自己呢?”他觉得好的创作需要人真正的想象力,AI无法创作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东西,同时这也引发了有关“写作伦理”问题的思考。他提出疑问:“AI的学习是人类经验的叠加与复制,如果人类利用AI进行创作,那么这篇作品的版权应属于谁?”陈诗哥坦言自己持保守态度,“我还是认为写作就像一门古老的手艺,是需要投入复杂心智的一种纯脑力劳动”。作为一名童话作家,他还认为AI带来的碾压性“便利”不利于促进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当孩子们可以利用这种“便利”获取任何知识时,“孩子们还会真正去磨练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吗?不会的。”

科幻作家刘洋同时也是一名物理学博士,他在高校教学之余,还承担着数字人文、创意写作、复杂系统等方面的科研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他有更深入的实践观察。“AI生成的文本在文学性上表现欠佳,往往缺乏独特的风格和深度,而且在情感表达与叙事逻辑上容易陷入套路。但当我将它定位为辅助工具时,它反而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比如用大语言模型推演世界观设定网络,它能够提出很多我没有考虑到的角度,开拓我的思路,激发我的灵感。”从文学创作领域来看,他认为更应将AI定位为“智能助手”。

“我的实践经验是,AI在设定推演、逻辑校验等环节可以显著提升作者构思的效率,但核心叙事仍然需要由人类主导。比如,作品要从哪个场景切入叙事,人物需要设计何种独特个性,故事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这些都要作者自己认真设计才可以。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对某个场景的描述,可以尝试让AI生成,但之后也要自己改一遍,否则有可能会偏离方向。”

AI辅助创作能力出色,创作灵魂永属人类

在这场“人机博弈”中,文学创作者们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文字技巧掌控者的角色,也更加重视这一职业作为人类意义与情感守护者的价值。南翔始终坚持好作品须具备三大信息量——丰富的生活信息量、深刻的思想信息量、创新的审美信息量。作品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为海量的数据库不断做出新的增量。“在AI时代,文学创作者更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创新性和审美性追求,比以往也比别人更多、更高、更深一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南翔说道。

这是一个人类与AI共存的时代,文学创作者们也认识到,自己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创新的探索者。在人脑的复杂思维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之间,便是文学新机遇的突破点。科幻文学创作在这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

刘洋表示:“AI具备辅助创作优质科幻文学的能力,这一点在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验证。”他在重庆大学主持了一项教改课题,旨在将人工智能和创意写作课程进行融合。“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基本都认为AI的使用对写作是有帮助的。”在刘洋的创意写作课中,他全程引入AI辅助工具,贯穿科幻创作的各个流程。“具体来说,学生首先借助AI的帮助拓展思路,生成设定网络;之后,再结合文生图等AIGC功能实现场景视觉化,提升场景描写能力;当他们完成初稿后,再让AI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意见进行修改优化。”刘洋强调,他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明确标注AI的介入节点,并提交创作日志记录思考过程。“这不仅是为了学术诚信和写作伦理,更是为了让学生清醒认识到:技术可以赋能,但真正的创作灵魂永远属于人类。”

刘洋认为,AI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通过海量数据关联生成人类难以想到的设定组合,呈现出一种“无意识创新”,激发作者的灵感,比如将量子力学与古代神话结合,催生全新的科幻概念;但另一方面,AI依赖现有数据的特性可能导致创作趋同化。采访中,刘洋展现出面对AI挑战的兴趣与自信,他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写作者必须比AI更‘像人类’。AI的短板恰恰是人类的长处:AI确实能生成设定的细节,但如何选择最具冲突性的设定方向,如何将科技演进与社会变迁交织,如何将故事与某种特定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融合起来,这才是创新产生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三位不同创作领域作家的采访,探讨了AI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作家们普遍认为AI目前创作水准有限,存在“写作伦理”问题,但在辅助创作方面有一定价值。在AI时代,文学创作者应保持独立性、创新性和审美性追求,坚守创作灵魂,在与AI的共存中寻找文学新机遇。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587.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