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淮安11岁女孩张小洋演唱爷爷张华东创作的《小阳河》刷屏朋友圈。张华东老人花费十余年收集整理家乡革命史资料,历时半年从15万字资料中凝练出歌词,其孙子张哲源负责演奏。记者跟随老人来到他的老家红旗村,了解到那里的红色历史和老人修建纪念墙等事迹,以及祖孙三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动人故事。
今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一段温暖又充满力量的故事在网络上悄然传开。近日,淮安一位年仅11岁的女孩张小洋演唱的《小阳河》,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迅速刷屏了朋友圈。更令人感动不已的是,这首歌的歌词,是她72岁的爷爷张华东,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从自己收集整理的15万字家乡革命史资料中精心凝练出来的。而负责演奏的,正是张华东老人的孙子张哲源。看到这一幕,网友们纷纷热评:“画面太和谐了,祖传DNA动了!”
3月26日,现代快报的记者怀着好奇与敬意,跟着张华东老人,来到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地——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红旗村,这里也是他的老家。当记者刚刚走进村里,远远地就看到,一堵两米多高的纪念墙,在炽热的烈日下,静静地伫立着。墙上镌刻的“花庄交通站”四个字,仿佛是一把穿越时光的神奇钥匙,瞬间开启了张华东老人记忆深处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往事。这堵纪念墙,是老人自费修建的。纪念墙的正面,镌刻着近3000字的“花庄交通站”不为人知的抗战历史,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辰,诉说着当年的英勇与悲壮;背面,则镌刻着当年苏北花庄地下交通站有据可查的27位交通员名单,他们的名字,如同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面纪念墙,已然成为了后辈学习先辈抗战精神的一座宝藏。
在村子里,有一条约300米长的小沟,当地人不称它为沟,而是亲切地称它为小阳河,这个称呼一直沿袭至今。不过,现在小阳河的部分河段已经被填了。张华东老人一边沿着小阳河的旧址走着,一边用手指着,深情地说道:“这里曾叫花庄村,地下交通站的遗址就在这。当时的交通站站长名叫张涛亭,我是他的第三代孙子。”
或许是血液里流淌着的红色基因在召唤,张华东老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和整理家乡的红色历史。他不辞辛劳地遍访多位老同志,仔细翻阅各种史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记录整理形成了15万字的《沉睡百年,重现史实》史料。他希望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对当年苏北淮阴县北方的革命史予以有益补充。由于老人不会使用电脑,他就拿着手机,在小小的屏幕上一笔一画地写字。有时候,灵感突然来袭,哪怕是半夜,他也会立马起身,拿出纸笔,赶紧把脑海中的想法记下来。
“我年纪大了,只能用这种笨方法,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这段红色历史传播出去。”张华东老人提出创作歌曲的想法时,家里人都觉得这很难实现。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一个人埋头苦干。他认真学习歌词应有的平仄,反复修改,改了无数稿,最终创作出了这首满怀深情、记录那段烽火岁月时光的《小阳河》。
在《小阳河》的歌词里,这样唱道:“伯雄亭下号角吹,涛涛淮河润小阳……小阳河畔故事多,重温淮北永不忘。”祖孙三代用跨越时空的合鸣,为沉寂的红色遗址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孙女张小洋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她擅长声乐。当她听说爷爷写了一首歌后,便主动要担起演唱的重任,希望能完成爷爷的心愿。张华东老人拉着孙女的手,耐心地给她讲解着小阳河曾经发生的故事。而孙女也用她那甜美的歌声,接力传承着红色基因。
如今的红旗村,石墙下常常会有三五少年驻足。张华东老人还制作了一块展板,将《小阳河》的歌词和旋律都张贴上去。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铭记历史,也想让曾经的花庄革命故事走得更远。
本文通过讲述张华东老人挖掘整理红色历史、创作《小阳河》歌词,以及祖孙三代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精神,激励着更多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