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沈阳故宫讲坛”第三讲:清代瓷器“官搭民烧”全解析

“沈阳故宫讲坛”2025 年第三讲《清代瓷器的“官搭民烧”》的相关情况,包括讲座的主讲人、听讲人员,详细介绍了“官窑”与“官搭民烧”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官搭民烧”清官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据沈阳方面消息,近日,“沈阳故宫讲坛”2025 年第三场讲座拉开帷幕。此次讲座主题为《清代瓷器的“官搭民烧”》,地点设在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二楼。主讲人是来自南开大学的知名教授刘毅,沈阳故宫博物院相关业务人员约 80 多人一同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

在讲座的开篇部分,刘毅教授先为大家讲解了“官窑”与“官搭民烧”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发展历程。所谓“官窑”,指的是专门为皇宫生产御用瓷器的窑场。中国陶瓷官窑烧造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五代吴越国的“设官监窑”制度,到北宋时期正式形成,在明代早中期达到了鼎盛阶段。而“官搭民烧”则是明代后期才成型的一种官窑烧造管理方式,这一方式的出现也标志着官窑制度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在明代前期,我国古代官窑烧造处于全盛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明代御瓷烧造依据下达命令的渠道不同,区分出两类产品。其中,由工部下令烧造的被称为“部限”产品,由皇帝下令烧造的则是“钦限”产品。在明初,这两类瓷器都由御器厂负责烧造。然而到了嘉靖时期,由于烧造数量日益增多,御厂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于是一部分瓷器的烧造就委托给了民窑,这便是“官搭民烧”的由来。

讲座的后半程,刘毅教授着重介绍了“官搭民烧”清官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梳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官搭民烧”官窑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清代官窑烧造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清代官窑瓷器分为“正色”和“次色”,“次色”瓷器可以用于赏赐,后来还能够变价出售,但是“正色”瓷器仅为皇宫御用,其他人如果没有得到赏赐,一般是不能拥有的,更不能擅自收藏使用。

其二,清代官窑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出现了“去垄断化”的倾向。在工匠征用、生产资料控制、原料和品种限制等方面,逐渐放松了管控,呈现出明显的否定垄断性生产性质的趋势。

其三,清代官窑初步具备了近代工艺研究机构的性质。由于不再直接组织、管理御用瓷器的生产,清代的督陶官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瓷器品种和工艺的创新研究。

文章围绕“沈阳故宫讲坛”2025 年第三讲《清代瓷器的“官搭民烧”》展开,先介绍了讲座的基本信息,接着阐述了“官窑”与“官搭民烧”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最后重点讲解了“官搭民烧”清官窑的特点,让读者对清代瓷器“官搭民烧”这一制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189.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