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听力刻不容缓,远离耳机使用的“陷阱”

本文围绕年轻人因不良耳机使用习惯面临听力损失风险展开,详细介绍了三种常见的耳机使用坏习惯及其危害,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了令人担忧的警示:全球有11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过度接触高音量声音,其中包括长时间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正在不知不觉中踏入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危险地带。

在众多导致听力受损的因素中,不良的耳机使用习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听力损失的界定标准。如果在安静的环境里,连20分贝(dB)甚至更大的声音都听不到,那就意味着听力已经出现了损失。要知道,20分贝的声音大概就相当于恋人之间甜蜜的耳语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常见的耳机使用坏习惯。

坏习惯一:戴着耳机睡觉

如今的年轻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睡前仪式感:躺在柔软的床上,耳机里传来羽毛扫过麦克风的沙沙声,或是哄睡博主那温柔的轻声低语,有时候还会是被放大的咀嚼声。在这些放松、舒缓,甚至能带来电流般快感的声音陪伴下,渐渐进入梦乡。

然而,戴着耳机睡觉,就意味着耳朵要长时间暴露在各种声音之中。即便把音量调得很低,耳蜗里的毛细胞也会被迫持续工作,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小马达,长期处于疲惫状态。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听觉损伤。而且,声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引发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噪音性耳聋的风险也就越大。

有相关研究表明,戴耳机入睡与听力损伤呈正相关,戴耳机入睡导致听力损伤的几率是不戴耳机入睡的1.53倍。

保护听力刻不容缓,远离耳机使用的“陷阱”

所以,如果睡前真的非要听点什么,一定要设置定时关闭功能,给耳朵一个休息的机会。

坏习惯二:通勤时一直戴耳机

在地铁上,很多人都会戴上耳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或者有趣的播客中。为了能在嘈杂的环境里听得更清楚,不自觉地就会调高音量。有时候,音乐声越大,仿佛越能帮助我们阻隔外界的喧嚣,忘掉上班的烦恼。

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公交和地铁上的环境噪音通常都在75分贝以上。研究发现,在这种环境下戴上耳机,我们普遍会把音量增加13dB左右。一般来说,我们的播放器每一格大约是15dB,当耳机音量开到6格时,声音就已经达到90dB左右了。而高于80dB,就已经达到了世卫组织建议的听力损失警戒线。如果音量为90dB,每周听超过4小时,就会对听力造成损伤。高分贝的环境噪音,再叠加耳机里传来的音乐,耳朵真的会不堪重负,过度疲劳。

因此,在噪音环境中,建议使用降噪耳机或者耳塞,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朵的影响。

坏习惯三:以为骨传导耳机不伤耳,可以长时间佩戴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不是塞进耳朵里的耳机,就不会损伤听力。这也正是骨传导耳机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实际上,骨传导耳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通过骨传导让我们听到耳机声音的同时,耳朵仍然可以接收外界的声音,这样就能避免因听不到警示声而发生意外,而且也适合那些中耳、耳道正有感染(比如肿痛、流脓)的情况。

保护听力刻不容缓,远离耳机使用的“陷阱”

但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入耳式、头戴式还是骨传导耳机,对听力的影响并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声波不论是通过耳道,还是经过颅骨,最终都会传递到耳蜗和听神经进行处理。所以,和其他耳机一样,骨传导耳机长时间使用或者音量过大,同样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内容太多太复杂,那么请记住这一条原则:无论使用什么类型的耳机,每次使用都应遵守“60 – 60”原则,即音量低于最大音量的60%,使用时间小于60分钟。

最后,记得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爱的人,为了能一辈子听到彼此温暖的耳语声,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1亿年轻人因过度接触高音量声音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着重分析了三种常见的不良耳机使用习惯(戴耳机睡觉、通勤时一直戴耳机、认为骨传导耳机可长时间佩戴)及其危害,并给出了相应防护建议,强调要遵守“60 – 60”原则保护听力。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224.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