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的创作深受曹禺作品影响,从童年因小四姨参演曹禺话剧而开始剧本练笔,到1989年在北京人艺终于见到曹禺的故事,还介绍了琼瑶小四姨林榛的演艺经历等。
在文学与戏剧的璀璨星空中,琼瑶与曹禺都是熠熠生辉的存在。琼瑶的创作之路深受曹禺作品的影响,而他们之间那迟来的会面,更是成为了一段令人瞩目的佳话。
琼瑶与曹禺,这两位看似风格迥异的创作者,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琼瑶在《我的故事》一书中回忆,1947年她到上海后,生活中有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她的小四姨参加了话剧社,出演曹禺的《北京人》。那时的小四姨是个胖妞,充满喜感,虽不是主角,却是重要的次角。正因如此,琼瑶能拿到招待券去戏院看小四姨演话剧。看完话剧回家后,她竟兴致勃勃地写起剧本来。由于当时年纪小,她不太会分场,就全写“独幕剧”;人物一多就搞不清,便全写“双人剧”。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乐此不疲。而她剧本的取材,全是父亲与母亲间的“对白”,所谈的问题也都是逃难时的点点滴滴。父母看了她的“编剧”,只是笑着,并没有过多的评价。
在《剪不断的乡愁》一书中,琼瑶也写道:“当年在上海,我的小四姨正参加话剧团,演过《雷雨》,演过《北京人》!八九岁的我,跟着父母去看她演戏,看得津津有味!”从这些回忆可以看出,童年的琼瑶被曹禺的作品深深吸引,还受到激发开始了最早的剧本练笔。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好奇,琼瑶在她的生命中,是否见到过曹禺呢?
对于他们的见面,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从来没有想过。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风格差异太大,而且也从未见过相关的新闻报道。直到近日看到1989年12月《人艺之友报》上苏德新老师的《多年的心愿》一文,才发现原来自己错了。
这里要介绍一下《人艺之友报》,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北京人艺编印的一份内部小报。一般是在演出前在首都剧场分发给观众,也会在剧院工作人员中发放,或者提供给媒体和文艺研究单位供参考。小报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登载剧院新闻、演出信息、演职员创作心得、话剧史话、剧评、校园戏剧活动等等。摄影师苏德新老师和我所在的人艺公关部负责小报的编辑工作。后来,这份小报由《北京人艺》季刊代替。
1989年,为纪念曹禺处女作《雷雨》问世55周年,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再次公演这部话剧名著。此次演出由夏淳执导,主要演员有顾威、龚丽君、濮存昕、吴刚、郑天玮、周铁贞等。10月26日,正在北京的琼瑶闻讯赶来观看演出,十分凑巧的是,恰逢由医院请假出来回到剧院的曹禺。在初次接触曹禺话剧四十年之后,琼瑶终于见到了曹禺。
五十多岁的琼瑶此时就像一个激动的“迷妹”,她快步迎上,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坐下。她反复诉说着,自己青少年时代就阅读了曹禺的全部剧作,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才对剧本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能走上创作道路也是得益于曹禺作品的影响。虽然在台湾她也看过《雷雨》演出,但能在曹禺担任院长的北京人艺看到《雷雨》,琼瑶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她紧紧握着曹禺的手,真诚地说:“能欣赏到您的名著,真是太幸运了。想见到您,是我多年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而曹禺对琼瑶的作品也是有所了解的。他微笑着说:“你在大陆拥有广大读者,由你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收视率很高。你的作品充满了民族精神。”
陪同他们见面的是北京对外友协的同志。当时在现场的苏德新老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珍贵的会面,还抓住机会请琼瑶签名。原来,苏老师的女儿正读高中,是琼瑶的“迷妹”。得知琼瑶要来人艺,女儿高兴极了,拿出十几本琼瑶的小说交给苏老师,请他找琼瑶签名。苏老师后来对我说:“女儿对琼瑶的签名本爱不释手,又把这些书重读了一遍。”
当年琼瑶给苏老师女儿的签名,见证了这一段美好的回忆。
这是琼瑶唯一一次与曹禺的见面,虽然短暂,但却意义非凡。
那么,琼瑶的小四姨是谁呢?小四姨叫林榛,原名袁行正,是琼瑶母亲的嫡亲四妹。20世纪40年代,林榛就开始从事话剧活动,她曾演过曹禺的《雷雨》《北京人》《日出》等剧目。登上银幕后,林榛更是大放异彩,她演过曹禺编剧兼导演的电影《艳阳天》,还演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著名电影。
被称为“胖姐”的林榛,是中国最早的女特型演员,她演的都是“重要的次角”。其中,戏份最重的角色是《三毛流浪记》中收养三毛的胖太太宋瘦梅。林榛后期作了大量台词教学工作,孙渝烽、达式常、陈冲、王伟平等都是她的学生。后来,达式常在舞台上演过《雷雨》中的周朴园,王伟平则演过琼瑶的电视连续剧《情深深雨濛濛》。
可惜的是,在战局混乱时期,琼瑶失去了与小四姨的联系。1988年琼瑶首次回大陆探亲,才得以见到小四姨的子女。而那时,距离小四姨因车祸离世已经超过十年了。
琼瑶因童年受小四姨参演曹禺话剧的影响而开启剧本创作,1989年终于与曹禺见面,两人相互表达欣赏,还介绍了琼瑶小四姨林榛的演艺经历及她们之间的联系和遗憾。展现了文学与戏剧传承中的缘分和情感。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