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介绍了今年以来各地债务置换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置换债发行带来的化债效果,如隐债规模下降、融资平台退出等,最后探讨了在发展中化债的策略及专家建议。
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这一举措旨在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加快了债务置换工作的开展。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各地已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地方债合计28420.99亿元,其中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就达到了14716.17亿元,占比超过50%。加上去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债,目前已发行的置换债占6万亿元此类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比例已过半。
在各地置换债的发行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江苏的发行规模最大,合计为2511亿元。此外,湖北、山东、重庆、内蒙古、浙江等地的发行规模也均超过500亿元。
除了上述的置换债,在一揽子化债“组合拳”中,还有一部分是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截至3月中旬,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这部分用于化债的特殊新增专项债已发行1051.59亿元,发行地区包括山东、湖北、安徽、河南等地。
随着置换债的加快发行,化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减负”的政策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缓释,融资成本压降取得了显著进展。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债,利率水平平均下降超过2.5个百分点,部分地区下降更为明显。预计这部分置换债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这极大地减轻了地方资金压力和利息支出。
另一方面,多地隐债规模持续下降,部分区域甚至实现了债务“清零”。例如,青海省宣布在2024年通过多措并举化解政府债务,年度化债任务全面完成,4个州政府隐性债务全域清零。吉林省也披露,2024年有58个市县区隐性债务清零,占全部市县区的82.9%。
此外,债务置换还有效带动了融资平台的退出。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日前介绍,从去年四季度的情况来看,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减少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通过带动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增强了信贷投放意愿,更好地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表示,“2025年,多地依然把压降融资平台数量、推动融资平台退出与转型作为化债工作的重点,预计今年将是各地城投融资平台退出的大年。”
在化债的过程中,还需要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原则。《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要指导地方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将隐性债务置换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结合起来,加快剥离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推动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和平台市场化转型。
多位专家也建议进一步完善、落实化债方案。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建议,可将三年内6万亿元、五年内4万亿元化债额度根据各地化债需要靠前使用。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梁蕴兮表示,需加强对债务置换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持续关注退名单区域风险演化情况,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更好地实现“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平衡。标普信评分析师曹艺馨认为,在一揽子化债举措下,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时机日趋成熟。市场化转型意味着城投需通过自主经营获得现金流,自负盈亏。
本文围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展开,阐述了今年以来置换债的发行情况,包括规模、地区差异等。债务置换带来了显著的化债效果,如降低隐债规模、减轻地方负担、带动融资平台退出等。同时强调了在发展中化债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专家对于完善化债方案的建议。整体来看,地方政府化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有望在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