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知名水果连锁零售商百果园,详细介绍了其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门店关闭等情况,深入分析了业绩下滑原因,探讨了国内市场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海外市场拓展的前景进行了剖析。
3月27日,在水果连锁零售领域颇具知名度的百果园(2411.HK)发布了业绩公告。这一公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公告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2.73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9.8%。更为严峻的是,公司净利润出现了惊人的逆转,从2023年盈利3.62亿元转变为2024年亏损3.86亿元,同比减少幅度高达206.7%。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底,公司门店总数较上一年减少了966家,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里,百果园平均每天就要关闭2.65家门店,其发展态势着实令人担忧。
净利润从盈利到亏损,如此巨大的落差让市场为之侧目。业绩下滑的连锁反应很快在股价上体现出来。截至3月28日收盘,百果园的股价已经跌破1港元,当天收报0.96港元/股。相较于发行价5.6港元/股,股价已经下跌了82.9%,市值仅剩14.78亿港元,与2023年上市之初相比,缩水幅度超过八成。今年3月初,百果园还被调出了港股通名单,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那么,上市次年业绩为何会突然大幅下滑至亏损呢?百果园在报告中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国内消费市场呈现疲软态势,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公司采取措施优化了毛利率较低的产品;其二,加盟店数量出现了减少的情况;其三,公司推行的新战略导致开支有所增加。针对公司后续改善业绩的计划以及加盟策略等问题,记者致函百果园,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对方的回复。
净利润由盈转亏
主打高端水果的百果园于2023年1月在港股成功上市,一度被市场称为“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备受市场关注。同花顺iFinD数据清晰地展示了百果园过去几年的营收和利润情况。2019年—2023年,百果园营收分别为89.76亿元、88.54亿元、102.89亿元、113.12亿元、113.9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9亿元、4906.3万元、2.3亿元、3.23亿元、3.62亿元。然而,上市次年,百果园的业绩就如同坐上了过山车,突然“变脸”,净利润大幅下滑并由盈转亏。财报明确显示,2024年百果园营业收入102.73亿元,同比减少9.8%;公司所有者应占亏损3.86亿元,同比减少206.7%。
对于亏损的原因,百果园给出了解释。首先,鉴于国内消费市场的疲软状况,公司在2024年下半年采取行动优化了毛利率较低的产品阵容。其次,加盟店数量的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后,公司在2024年制定并全面执行了“高质量与高性价比水果专家与领导者”的新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导致年度开支有所增加。记者还注意到,百果园推行的这一新战略涵盖了完成门店翻新、开展市场推广活动以及聘请美好生活大使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得百果园2024年的销售费用明显增加,从2023年的4.82亿元增至2024年的6.05亿元,增幅约为25.5%。与此同时,百果园的毛利率也降至个位数,从2023年的11.5%减少至2024年的7.4%,毛利也由2023年的13.15亿元降至2024年的7.64亿元,减少约41.9%。
“百果园业绩下滑,不只是一个品牌的波动,更是一场关于‘品类专营’与‘全品类平台’之间竞争关系的缩影。”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百果园业绩下滑与全品类平台挤压市场份额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盒马、美团买菜等全品类平台纷纷发力水果赛道时,百果园原本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弱化。霍虹屹进一步分析道,百果园诞生之初就定位为“水果专家”,以此塑造品牌溢价。这种品类聚焦的模式在过去消费快速升级的十年间曾经风光无限。然而,当下的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悄然转变。一方面,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感知更加敏锐;另一方面,以盒马、美团买菜为代表的综合零售平台通过深耕供应链、提升履约效率,正在将水果这个高频刚需的品类做得越来越专业化,而不仅仅是作为附带业务。百果园虽然在努力强化“水果专家”的标签,但目前来看,这个标签的价值正在被全品类平台逐渐蚕食。当“专家”与“平台”在消费体验上没有显著差距时,价格就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霍虹屹认为,百果园新战略强调“高性价比”,本质上就是对这一现实情况的回应。但要实现“又好又便宜”,意味着公司在成本控制、供应链效率、门店运营等方面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恰恰是平台型企业所擅长的。因此,可以说百果园作为品类专家的护城河正在变窄,全品类平台正在把水果赛道平台化,这是百果园不得不面对的行业挑战。
平均一天关闭2.65家门店
百果园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加盟店收入,其加盟店收入占比超过七成。然而,2024年百果园加盟店收入从2023年的85亿元减少至74亿元。这背后,是百果园加盟店陷入了闭店潮。数据显示,百果园门店总数由2023年的6093家减少至2024年的5127家,年内净减少966家。这也就意味着,百果园去年平均一天就关闭了2.65家门店。具体来看,期内加盟店数量从6081家减至5116家,减少965家;自营门店从12家减至11家,减少1家。
对于加盟店数量的锐减,百果园解释称是因为公司持续优化全国零售门店布局,旨在提高零售门店的营运效率。公司鼓励加盟商将门店从高租金收入比的地段搬迁至低租金收入比的地段,或者关闭高租金收入比的门店以及经营不善的零售门店,更加专注于租金收入比更可持续的优势门店。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4年1月,百果园集团创始人余惠勇还曾豪情满怀地宣布,百果园黄金十年(2023—2032年)要以百亿营收为起点,向千亿目标奋进,同时将争取门店数量超万家。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千亿目标”与“万家门店”的愿景在发布当年就遭遇了战略收缩。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向记者表示,当前生鲜水果加盟模式的可持续性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成本压力,高租金是普遍存在的难题,再加上水果保鲜期短、损耗大,加盟商需要承担较大的成本风险。其次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除了同行之间的竞争,全品类电商平台、超市等也在不断分走客源。此外,总部与加盟商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标准化运营难以落实等问题也对加盟模式构成了威胁。霍虹屹则指出,生鲜水果是一个典型的“低毛利、高损耗”行业,这一行业天然对供应链管理、周转效率、门店选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经营过程中稍有偏差,就很容易陷入“压货积压—降价促销—加盟商亏损—信任流失”的恶性循环。而百果园过去强调品牌统一和选品标准,为了保证水果品质,会对加盟商进行一定程度的“强管控”。这种模式在行业上行期是可行的,但一旦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加盟商的盈利能力被压缩,矛盾就会被进一步放大。更现实的是,在城市核心商圈租金高企、客流下滑的大背景下,许多门店的投入产出比迅速失衡。百果园鼓励加盟商将门店迁往低租金区域,表面上是一种优化措施,实则是在被动应对成本压力。
在国内市场遇冷的背景下,百果园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水果零售市场。百果园称,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开设了两家加盟门店,初步成功建立了区域市场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百果园海外市场直销水果销售同比增加约18%。那么,海外市场能否成为百果园的“救命稻草”呢?支培元表示,海外水果零售市场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其机会在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消费者对多样化水果的需求不断增长,水果连锁模式可以填补市场空白。然而,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不同国家的文化、消费习惯差异较大,且海外市场供应链建设复杂,要保障水果的新鲜供应面临着物流、仓储等诸多难题。霍虹屹也认为,百果园出海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水果属于高地域性偏好的商品,消费习惯、品类结构、价格敏感度在不同国家差异极大。并且,供应链是水果零售的‘生命线’,而出海意味着要在一个全新的市场重建本地化供应链。如果依然依赖中国的供应,会面临物流成本、时效和损耗的多重压力,而如果要本地采购,则需重建一整套与当地农业、批发体系对接的机制,这并非易事。”霍虹屹说道。
本文详细剖析了百果园2024年业绩大幅下滑、门店关闭等现状,深入分析了业绩下滑的原因,包括国内消费疲软、加盟店减少、新战略开支增加等,同时探讨了其在国内市场面临的成本压力、竞争激烈等挑战,以及海外市场拓展的机遇与挑战。百果园正面临着“品类专营”与“全品类平台”竞争、国内加盟模式困境等难题,海外市场虽有机会但挑战重重,未来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