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声到有声: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飞跃

本文围绕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政策展开,阐述了政策的发展历程、制度建设成果,介绍了康复服务体系的搭建和技术的革命,展现了科技、理念、人才对康复事业的推动作用,以及这些努力给听力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带来的积极改变。

从无声到有声: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飞跃

▲随着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逐步落地实施,越来越多听力残疾儿童得以获得优质的康复服务。图中的小女孩在听力辅具的助力下,成功恢复了语言功能。

时间回溯到2017年,这一年对于我国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出台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条例》,这部法规是我国首部关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综合性法规,它为后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出台拉开了序幕。同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将“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列为重点战略部署。这一决策标志着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正式迈入制度建设的崭新阶段。

基于这样的背景,2018年,国务院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出台了各自的实施方案。至此,我国成功建立了残疾人康复领域的第一个专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意义重大,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保障制度的空白,使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从以往的项目化运作转变为制度性保障,还全面扩大了康复服务对象的范围。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政策不断向纵深推进。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有机衔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听力障碍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持续推进防聋治聋工作,提升耳与听力健康水平。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更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要达到8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多地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对0 – 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提出了“全覆盖”“应救尽救”等更高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数据是制度力量的有力见证。我们查阅中国残联历年发布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发现: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刚刚出台的2018年,有107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了基本康复服务,其中0 – 6岁残疾儿童有15.7万人,在获得基本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听力残疾人有66.1万人。而到了2023年,有871.8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其中残疾儿童达到46.8万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中,听力残疾人有69.5万人。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施行以来,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覆盖面有了明显的扩大。2024年3月,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的一组数据,更是从侧面证明了康复服务的质量。他表示:“目前,我国0 – 6岁听力残疾儿童经过康复后,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入学率都有明显提高,其中植入人工耳蜗的患儿入学率达到87%以上;佩戴助听器的患儿入学率达到67%左右。”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有效实施,彻底改写了众多听力残疾儿童家庭的命运。在广西柳州,有一个名叫杨骐嘉的孩子,他在出生3个月时就被医院确诊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然而,在植入人工耳蜗后,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康复成果,于2024年考入了985工程高校——中国海洋大学。在北京,由听力残疾孩子组成的心灵呼唤残疾人艺术团,凭借精湛的舞蹈技艺斩获了国际舞蹈比赛一等奖。在科大讯飞,听障工程师参与研发和测试的语音转文字系统,已经服务了超过百万的用户。这些真实的故事充分证明,当政策打破了声音的藩篱,生命便能够绽放出无限的可能。

体系搭建

从“单一康复”到“融合发展”的质效提升

以往,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些城市在资源集中度、康复效果和技术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随着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康复资源逐渐下沉。如今,越来越多的听力残疾儿童不必再远赴外省,在当地就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服务。康复服务体系就像是一座精密的生命工坊,它将保障政策、康复技术和爱心服务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为残疾儿童搭建起了一座通向康复的桥梁。

1988年,中国残联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事业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同年,中国聋人协会、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在此之前,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也已经成立。这些机构和组织的成立,为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其中,1983年成立的中华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2016年更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是我国首个以“科学康复聋儿”为使命的国家级机构,它是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起点。

专业康复机构是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 – 1992年)》首次将聋儿康复纳入国家规划,这一举措加速了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此后,每一个残疾人康复工作“五年”实施方案中,都将专业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并逐步深化相关工作。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各地的听力语言康复机构陆续成立。

2018年,国家建立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明确提出了“应救尽救,应补尽补”的指导精神。这一制度进一步为整个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筑牢了政策根基。截至2024年3月,中国残联系统内备案注册的听力语言康复相关机构数量已经超过1.1万家。除了残疾人康复专门机构外,各级各地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创建,也为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质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康复,是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的“末端环节”。社区康复在为残疾人就近就便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护理、指导等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基层社区康复站逐渐普及,它们在开展听力残疾儿童康复等政策和知识宣传、残疾人转诊服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以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为技术资源中心、省级聋儿康复中心为龙头、市级培训部为骨干、县级聋儿语训班(点)为基础、社区家庭为依托的听力语言康复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以及近年来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民办康复机构,让服务体系更加多元化,为我国听力残疾儿童获得全方位、高质量的康复救助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不仅纵向搭建了多元化的康复服务体系,还逐步建立起了横向的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通过深入挖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可链接的资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残联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这一机制正为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结构化的力量支撑。

技术革命

从“听见”到“听懂”的时空边界重构

在无声的世界里,科技之光、理念革新和专业队伍正不断提升我国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能力,悄然改变着他们的命运。从最初依赖简单的助听设备,到如今植入智能人工耳蜗;从单一的语言训练,到全人发展理念的转变,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能力历经数十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理念升级、人才筑基的立体化发展之路。

从无声到有声: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飞跃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耳蜗植入手术越来越成熟,手术时间也大幅缩短。图为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孙敬武在为一名听力残疾儿童进行耳蜗植入手术。(图_禹玲玲)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主要依赖模拟式助听器。这类设备只能简单地放大声音,却无法区分环境噪音与语言信号,因此重度听力损失儿童的康复效果往往不理想。转机出现在1995年,当年,由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专家曹克利教授团队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此次植入的人工耳蜗通过多导电极可刺激耳蜗不同区域,显著提升了声音分辨能力。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听力康复技术迈入了“人工听觉重建”时代,实现了从“听见声音”到“听懂语言”的巨大转变。两年后的1997年,由北京同仁医院韩德民院士主刀的国内首例儿童多通道人工耳蜗手术,让一名年仅4岁的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重获听力,并逐步实现了语言康复。

当科技的温暖穿透寂静,每一份“被听见”的渴望,都终将化作“被懂得”的力量。2024年5月14日,在中国残联举办的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近90%的听力残疾儿童能够听声学语,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学习。”他还表示:“过去我们总认为,教会孩子说话就是康复的终点,但现在我们更关注他们如何融入社会。”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领域的共识。从“手语教学”到期盼“开口说话”,再到希望“全面发展”,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近年来,融合教育的实践,不仅让听力残疾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更让社会大众学会以平等之心接纳差异,实现了特殊与普通“共生共长”,共同书写“平等、融合、共享”的新时代篇章。

人才是服务能力的核心引擎。10年前,我国听力康复师及相关康复治疗人才缺口超过10万,而且多数从业人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不过,随着我国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这一困境得到了有效扭转。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规划纲要(1988~1992年)》作为我国残疾人事业首个系统性规划,制定了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康复人才培养思路:“在现有医科院校和护士学校中开设康复课程,有条件的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专业,并纳入教育和卫生部门的计划;通过培训班和临床实践,从现有医护人员中培养康复工作者。加强康复工作者的业务训练和医德培养。”2009年,中国残联启动了“听力语言康复人才培养项目”,由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牵头,对全国省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以建立省级技术骨干队伍,统一服务标准,填补基层专业人才缺口。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医疗、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作为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的技术资源中心和行业指导机构,多年来,该中心通过国家级规范培训、职业认证、学历教育、线上课程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常态化培训体系,结合科研支持和标准制定,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听力康复专业人才。

中国残联还通过与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创建了听觉言语康复学科专业,为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教育部批准“听力与言语康复学”进入本科专业目录,截至目前,已经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听力语言康复相关专业。2024年6月正式建成的康复大学也设置了听力与言语康复相关专业。康复大学是全面围绕“康复”学科布局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康复事业发展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必将为我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康复人才。

听见,是生命的权利;听懂,是文明的光芒。在科技、理念、人才的三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正跨越无声的藩篱。当植入耳蜗的宝宝第一次听见妈妈的呼唤,当戴着耳蜗的小朋友勇敢登上演讲舞台,当一名大学生回想在耳蜗的帮助下从普通幼儿园出发考上理想大学……这些感人的故事见证着一个国家为打破“寂静世界”所付出的努力与温度。而此刻,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场关乎尊严与希望的康复革命,正在书写更新的篇章。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政策的发展历程、康复服务体系的搭建以及技术和理念的革新。从政策出台到制度完善,从康复资源下沉到多部门协同,从技术突破到理念转变,再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我国在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让更多的听力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受益,未来也将继续推动康复事业不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57.html

(0)
行云乐易行云乐易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