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刘慈欣接受采访谈及AI对科幻创作的影响展开,涉及AI是否会替代科幻作家、如何应对冲击、未来阅读模式设想等内容,同时介绍了刘慈欣的个人信息与代表作。
3月29日,据央视财经报道,知名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DeepSeek未来有可能替代科幻作家吗?”
刘慈欣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就目前而言,AI暂时不太可能替代科幻小说作家。然而,从长远来看,再过10年、20年,从理论上来说,AI完全有可能代替科幻小说作家。他进一步解释道,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所有人类作家身上并不存在什么是不可被AI所替代的。
当谈到应该如何去应对AI可能带来的这种局面时,刘慈欣称:“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停止自我安慰,坦然去面对技术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对我们的领域所造成的那种天翻地覆的影响。”
在2025年中国科幻大会上,刘慈欣明确指出,AI将重塑科幻创作生态。他认为,AI的发展可能会使大部分作家被取代,仅有少数具有“巅峰创造力”的作家暂时难以被替代。
刘慈欣还对未来的阅读模式进行了设想。他觉得未来阅读或许会采用AI定制的方式,读者只需向AI提出自己的需求,就能生成相应的小说。如果读者对生成的小说不满意,还能要求AI重新生成。而且,那时AI写作的质量可能会全面超越人类。不过,他也提到,目前的AI创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刘慈欣呼吁广大创作者停止用“灵魂”“情感”等概念自我安慰,主张大家要直面技术革命带来的根本性改变。
刘慈欣于1963年生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也是中国科幻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
他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更是成为亚洲首部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其作品以宏大的宇宙观、硬核的科技想象与深刻的人性思考相融合而著称,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此外,《流浪地球》《球状闪电》等多部小说也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幻走向世界。
本文围绕刘慈欣对AI与科幻创作的观点展开,他认为未来AI有替代科幻作家的可能,呼吁创作者直面技术冲击,同时介绍了他的个人成就和作品影响力,引发人们对AI时代科幻创作发展的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