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非洲陶艺家在景德镇绘就文化交融画卷 非洲“候鸟”往返中非,让陶瓷文化跨越山海

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多年来往返于金沙萨和景德镇,在景德镇学习陶瓷技艺,回国后传播中国陶瓷文化,如今又回到景德镇进一步推动中非陶瓷文化交流的故事。

当一只手稳稳地握住狼毫笔,轻轻蘸取那带着独特韵味的青花料,笔尖轻柔地触碰在光滑的瓷面之上,就在这一瞬间,神秘而充满魅力的非洲图案与富有诗意的中式水墨,如同两条蜿蜒的溪流,悄然地交融在了一起,一幅独特的艺术画面仿佛即将在瓷面上缓缓铺展。

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那充满艺术氛围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在这里,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进行着瓷板画的创作。他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手中的画笔和眼前的瓷板。

斯坦尼斯轻轻搁下手中的毛笔,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说道:“每年我都会特意来到景德镇住上几周。在这里,我会认真聆听精彩的讲座,欣赏丰富多样的展览,还会和来自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我特别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艺,然后把我所学的一切都传授给我的非洲学生们。”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斯坦尼斯就像一只执着的候鸟,不知疲倦地往返于金沙萨和景德镇之间。这一万多公里的距离,在他眼中仿佛只是连接中非陶瓷文化交流的一座无形桥梁。每一次的往返,都承载着他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对文化交流的渴望。

时光回溯到2013年,斯坦尼斯怀着对陶瓷艺术的无限憧憬,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陶瓷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当他初次踏入这座充满陶瓷魅力的城市时,那窑火从不熄灭的制瓷遗址,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陶瓷历史;街巷中林立的拉坯作坊,传出阵阵富有节奏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独特的瓷土气息,让他仿佛一下子置身于一个流动的、充满生机的陶瓷博物馆之中。

然而,求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第一堂课开始的时候,斯坦尼斯就遇到了困难。语言障碍就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成为了他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面对“釉里红”“玲珑瓷”等专业术语,起初他完全摸不着头脑。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将老师示范的揉泥、修坯、画青花等一道道工序,认真地画成连环画式的图解,以便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余时间里,斯坦尼斯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来充实自己。他会兴致勃勃地泡在陶溪川创意市集,与那些手艺人亲切地攀谈,倾听他们的故事和经验;也会来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老街巷里,静静地观摩柴窑开窑的壮观场景,感受那古老技艺的魅力。

“中国同学教我‘泥性’这个词,还说制瓷要‘顺泥而为’。”斯坦尼斯回忆道,“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非洲部落制作陶罐时对自然材料的那份敬畏之情。”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成为了他不断探索陶瓷艺术的强大动力。

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张重要名片,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它与欧洲、非洲等地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留学生,而斯坦尼斯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后,斯坦尼斯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刚果(金),在金沙萨美术学院任教。在他的课堂上,充满了跨文化实验的色彩。他会用乌木雕刻出中国吉祥纹样的模具,采集红土配制仿景德镇影青釉,让更多的非洲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来创作陶瓷画。

斯坦尼斯兴奋地说:“当学生第一次用分水技法画出刚果河的晨曦时,我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了光芒,那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的光芒。”每到假期,他还会精心组织“陶瓷之路”研学项目。截至目前,他已经带领37名非洲学生来到景德镇学习。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感慨地说:“原来陶瓷不仅可以用来盛装食物,更能够承载不同的文明。”

回国任教后,斯坦尼斯已经教授了100多名非洲学生,并且他还一直鼓励学生们来中国学习陶艺。他和学生们创作的陶瓷作品在意大利、英国等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多彩的陶瓷文化的魅力。

2023年秋天,此时已经是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斯坦尼斯再次回到了景德镇。这一次,他不仅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回到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他正积极筹备“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课题,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来梳理两大陶瓷文化的技艺谱系,为中非陶瓷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令斯坦尼斯感到欣喜的是,10多年前来到景德镇的非洲人屈指可数,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候鸟”和他一样,往返于两地。这里面有前来求学的留学生,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来到这里;有前来驻场创作的陶艺家,他们在这里寻找创作的灵感;还有经营陶瓷生意的贸易商,他们为陶瓷文化的传播搭建起了商业的桥梁。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就已经培养了200多名非洲留学生。

斯坦尼斯满怀期待地说:“我希望能有更多非洲学生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不断拓宽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找到非中文化的共鸣。”

本文通过讲述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在景德镇学习、回国教学又重回景德镇推动交流的经历,展现了中非陶瓷文化交流的生动图景。斯坦尼斯克服语言障碍学习技艺,回国后积极传播中国陶瓷文化,还带领学生来中国学习。如今越来越多非洲人参与到中非陶瓷文化交流中,体现了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也表达了促进中非文化共鸣的美好愿景。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819.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