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地震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乘坐运20飞机直降内比都军用机场进行救援的情况,对比了此前其他救援队的抵达方式,介绍了两支“国字号”救援队的情况,并与印度的救援行动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硬核救援的实力和担当。
在缅甸发生地震之后,各个国家的救援队陆续奔赴这片受灾的土地,展开了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救援行动。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就在昨天半夜时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搭乘2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从北京一路疾驰,稳稳降落在内比都灾区。据新华社通稿消息,这两架运20直接飞到了内比都军用机场。
中国的救援行动,可谓是“硬核”十足。从速度方面来看,中国在响应速度上位居第一,并且率先救出了第一名生者。而此次运20直降内比都军用机场,更是创造了又一个“第一”。
内比都民用机场在地震的无情肆虐下,塔台轰然倒塌,机场的工作人员全部不幸遇难。目前,内比都军用机场成为了距离震中和损毁重灾区曼德勒最近,且唯一能够启用的机场。运20能够顺利降落在这里,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个军用机场在地震中没有遭受致命性的破坏。
在此之前,云南救援医疗队、中国救援队、香港特区救援队以及多支民间救援队,都是通过搭乘民航机的方式抵达缅甸仰光机场。然而,仰光距离曼德勒有560多公里,而且关键的道路在地震中被震坏,救援车辆行驶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反观内比都,它距离曼德勒不到300公里,恰好处于仰光和曼德勒的中间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内比都作为缅甸的首都,在地震中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身也急需大量的救援力量。
从救援的专业角度来分析,直降内比都军用机场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内比都军用机场是一座老旧的机场,并且涉及军事用途,民航机基本上不具备在这里降落的条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运20挺身而出。满载220吨的运20起降时大约需要1000米的滑行距离,不过军用运输机通常需要适应野战机场的条件,在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其最低起降跑道需求范围大致在600米 – 800米之间,具体的数值会根据载重、环境等多种因素而有所变化。
在中国国际救援队出发之前,中方必然向缅方详细了解了内比都军用机场的具体情况。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中方果断派出了能够满足战略投送需求的运20。并且,具体的载重会根据这个军用机场跑道的实际长度进行灵活调控。
那么,为什么会出动2架运20呢?作为战略投送工具,2架运20能够更有效地确保使命必达。如果只出动单架运20,可能会受到跑道长度的限制,无法搭载更多的人员和物资。而2架运20分装人员和物资,则可以在滑行距离要求的范围内,让装载量加倍。这2架运20一共搭载了118名队员、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634件套救援装备和物资以及医疗物资。可以推测,应该是将人员和物资平均分配到了两架飞机上,这样做有效地降低了对降落跑道长度的要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是第二支抵达缅甸的“国字号”救援队。一支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另一支是中国救援队,它们是两支相互独立的队伍,并不是简称的关系。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在20多年前,为了填补国际救援领域的空白而专门设立的军民联合队伍。它由解放军某工兵旅、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共同组建,具有较浓的军方背景。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搭乘运20军机,并降落在内比都军用机场。
而中国救援队隶属于应急管理部,它整合了消防、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应急总医院等多方面的资源。
这两支队伍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国家队。而且,中国是亚洲唯一同时拥有两支联合国认证国际重型救援队的国家。
从时间方面来看,在派遣军机支援这一行动上,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印度空军比中国早30多个小时,就有一架C – 130大力神运输机飞抵仰光机场。
从性能上分析,C – 130大力神运输机在载重58吨的情况下,需要滑行500多米。虽然其滑行距离与运20相差不大,但是在载重量方面却远远不及运20。更为关键的是,印度仅仅提供了一些救援物资,并且没有降落在内比都军用机场。背后相信存在包括技术等在内的多重原因。
而中方的救援行动则更加全面和深入。除了提供大量的物资之外,救援人员涵盖了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搜救队员、医疗队员和搜救犬分队。他们配备了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以及野战医院系统,能够独立开展震区两个方向72小时高强度的救援行动,并且直接降落在了内比都军用机场。
在海外救援的舞台上,中国队不仅展现出了大国的风采,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强大的实力。中国动用两支国家队,精锐尽出,无疑是一次比印度更“硬核”的救援行动。
外交部明确表示,中方愿意根据缅方的实际需要,“尽己所能向缅甸灾区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支持,帮助缅甸人民抗震救灾、渡过难关”。而运20直降内比都军用机场以及多支中国救援队迅速驰援的行动,正是对“尽己所能”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
本文围绕缅甸地震后中国的救援行动展开,详细介绍了中国国际救援队乘坐运20直降内比都军用机场的情况,对比了不同救援队的抵达方式和中印两国的救援行动,展现了中国救援的速度、实力和担当,体现了中国在海外救援中“尽己所能”的大国情怀。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