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展开,带领读者前往苏州园林,介绍了园林中石头的重要地位、古人对石头的喜爱与评价,还阐述了古典园林中赏石的不同思路,最后呼吁人们走进园林感受诗意治愈。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一个极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这一天,古人往往会怀着愉悦的心情,踏歌出行,逐光沐风,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留园的春景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这个美好而诗意的上巳节,不妨让我们一同前往春和景明的苏州,去探寻那“园中有朵 石做的云”的奇妙景致。
狮子林的水假山独具特色,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石堪称园之主。正所谓“无园不石 无石不园”,园林中若是少了石头,便少了几分韵味。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石令人古 水令人远”,所以在建造古典园林时,匠人们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的境界,希望以小小的石头营造出宏大的气势。
狮子林中的石头虽不能言语,却最是惹人喜爱。“赏石”这件事,不仅仅是用眼睛去欣赏其外观,更要用心去感受其内在的韵味。唐代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赞曰:“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一块小小的石头,仿佛蕴含着整个大自然的奥秘。
瑞云峰更是石头中的珍品。北宋书法家米芾爱石成癖,他提出“瘦 漏 皱 透”作为相石之法,还留下了“米芾拜石”的有趣典故,足见他对石头的痴迷。
《拜石图》(明 施余泽)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对石头的喜爱。石从云根生,太湖石自湖底升腾而起,定格在空中,宛如一种独特的“地上云”。它们玲珑嵌空,历经风霜磨砺,每一处纹理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留园的冠云峰便是“云根巧夺太湖势”的典型代表。石与云的相通,不仅在于它们千奇百怪的形态,更在于它们那历经沧海桑田也不能移的内核。
园林中石头有着“七十二变”,古典园林中的赏石思路丰富多样。
其一,以象形品赏单石。就像欣赏留园冠云峰,它兼具“瘦 漏 皱 透”之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呈现出十面不同的面貌,每一面都有独特的韵味。
其二,以动势想象石峰。吴冠中在《审美力》中描述狮子林假山石“是狮、是虎、是熊、是豹,或是人,又什么也不是。”峰石那欲出的动势,往往能带给人无尽的联想,仿佛每一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生命。
其三,以身游赏山石空间。象形和动势都是通过观看获得的感受,而通过掇山置石营造的三维实体假山空间,更适合人们行游其中。正如诗句“五复五反看不足 九上九下游未全”所描述的,在假山空间中穿梭,总能发现新的惊喜。
其四,以心感受山林意境。“造园者未见此山 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环秀山庄大假山所代表的,不仅是古代叠山的最高技艺,更是内外空间宛若山林的意境。山势积蓄奔腾,收放自如,当我们在园林曲折的巷径中穿行,观石涉水,赏花扶风,感受到某一刻的放松,这便是古典园林赠给现代生活的诗意治愈。
去游园吧!深呼吸,感受“园日涉以成趣”的美妙。
本文围绕上巳节带领读者走进苏州园林,介绍了园林中石头的文化内涵、古人对石头的喜爱以及赏石的多种思路,强调了古典园林能为现代生活带来诗意治愈,呼吁人们走进园林感受这份美好。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