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肠癌患者增多的现象,并指出问题可能出在冰箱里的一些食物上。详细介绍了冰箱里开封后的坚果粉、放太久的调味汤料块、凉白开以及陈年芝麻酱等食物,若保存不当会产生有害物质,增加患肠癌的风险,提醒人们要注意食物的保存和食用方式,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但令人担忧的是,查出肠癌的人却在不断增多。不仅年纪大的人容易中招,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刚刚退休的人,也被诊断出患有肠癌,而且一查往往就是中晚期,让人防不胜防。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我们的饮食质量下降了吗?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我们吃什么上面,而是隐藏在那些被我们放在冰箱里,自以为“很安全”的东西之中。
冰箱,本是我们用来保鲜食物的工具,但如果使用不当,里面的食物放久了,有些不仅无法起到“保鲜”的作用,反而会变成“助癌剂”。偶尔吃一次可能感觉不出什么问题,但经常食用,真的会惹祸上身。那么,究竟是哪些食物呢?
冰箱里开封后的坚果粉
提到坚果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养生”,很难将其与“危险”联系起来。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担心吃整颗坚果会上火或者被噎着,于是便选择那些包装好的核桃粉、芝麻粉、混合坚果粉冲剂,每天早晚冲一杯,觉得既健康又方便。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旦坚果粉开封后放在冰箱里,若一段时间内吃不完,里面的“营养”很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这些粉类食品含有大量的油脂,特别是亚油酸、亚麻酸这类不饱和脂肪酸,它们的氧化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即便将其放在冰箱里,也无法阻止氧化反应的发生。
氧化后的坚果粉会产生一种叫做“脂质过氧化物”的物质。当它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不仅仅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吸收,更严重的是,它会直接参与自由基的链式反应,加重肠道黏膜的氧化应激,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更新速度。
有一位曾经的办公室职员,平时非常注重饮食保健,每天早上都会坚持冲坚果粉喝。他买的是那种五谷杂粮混合粉,一包能吃一个月以上,每次都会将其放在冰箱里保存,自认为这样的做法非常讲究。
然而,两年后体检时,他却发现结肠里有两个高危腺瘤。做完手术后,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一直食用的“健康粉”出了问题。
有些时候,那些打着“养生”旗号的食物,一旦处理不当、保存不当,就会变成“慢性毒剂”。每天冲一杯“养生粉”,本以为是在保护自己的身体,实则是在伤害肠道。
冰箱里放太久的调味汤料块
很多人做饭时贪图方便,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把熬好的鸡汤、骨头汤、肉汤装在小袋子里进行分装冷冻。做菜的时候,随手丢进去一块,不用额外放味精,觉得这样做出来的饭菜既香又健康。
可是,这些冻起来的汤块,放置的时间一长,虽然味道可能不会变坏,但对肠道的伤害却是“无声无息”的。
熬煮类的高汤,本身在加热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不少嘌呤和杂环胺类物质。虽然这些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少,但长时间反复加热、冻存、再解冻,尤其是在家庭冷冻环境不够恒定的冰箱里,温度时高时低,极容易滋生亚硝酸盐。
有一位退休教师,平时很注重饮食健康,几乎不吃外卖和腌制品,每天都会自己做饭。但他每次做菜时,都会从冰箱里挖一块“鸡汤冻”来调味。
后来体检时,他发现直肠有不规则结节,进一步检查后被确诊为早期肠癌。经过医生的追问,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使用了三年这种冻汤,根本没有想过它会变质。
冰箱凉白开
你能相信吗?有些人家里冰箱里最常见的“饮品”,不是果汁也不是牛奶,而是一大瓶凉白开。
有的是早上烧好后放进去的,有的是头一天晚上剩下的,舍不得倒掉,于是就将其放在冰箱里,随喝随倒。这样做看起来很节约,但实际上,这看似最安全的水,如果放置的时间过长,可能真的隐藏着隐患。
别忘了,烧开的水在倒进瓶子的那一刻,就已经与空气、瓶子内壁以及人的口唇接触了。如果其中混进了一点点微生物,再被放进冷藏室,长时间不喝完,就容易出现细菌“隐性繁殖”的现象。
很多人误以为冰箱温度低,细菌就会死亡,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多数细菌在低温下只是“缓慢繁殖”而不是停止生长,尤其是一些耐冷的革兰氏阴性菌,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群,在4°C的环境下依然可以存活甚至繁殖。
而这些细菌一旦被反复饮入,进入肠道,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长期刺激肠黏膜,加重慢性炎症反应,从而诱发肠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为肠癌埋下隐患。
有一位从事运输工作的患者,平时在车上喝的水就是家里提前用饮水机烧好、再装进矿泉水瓶放进冰箱的凉白开。他每次都会将水放置三四天,喝完后再加水。
他一直以为这样喝水比喝饮料健康,结果体检查出来肠道有早癌病变。做完手术后他才知道,平时喝的水可能才是真正的“慢性毒药”。
与其说是“凉白开”,不如说是“细菌汤”。每天喝一口,就相当于用隐形的方式在刺激肠壁,久而久之,肠癌真的可能“被喝出来”。
冰箱的陈年芝麻酱
说到芝麻酱,很多老年人都非常喜爱,觉得它又香又浓,还能“补脑”。于是,他们会买上一大罐,由于使用速度较慢,就一直将其放在冰箱里,认为这样就不会坏。但问题恰恰在于,这类高脂肪又不加防腐剂的食品,放在冰箱里并不意味着就安全了。
有一位退休国企职工就是如此。他家里常年自制芝麻酱,一大罐能吃半年。他觉得只要将其冷藏就不会坏,哪知道后来却查出结肠腺瘤,属于癌前病变。
化验他的粪便标本时,发现带有黄曲霉毒素代谢产物。进一步检测家中的芝麻酱,果然发现黄曲霉毒素超标。
很多人以为黄曲霉毒素只会出现在花生、玉米这种大宗粮食里,根本没想到会藏在自己家里那瓶“看起来没事”的芝麻酱里,而且还是在冰箱里放出来的毒。真是一口吃得舒坦,后果却一点都不舒坦。
芝麻酱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存放太久。开封后最好在一个月内用完,并且要定期检查有没有异味和油水分离的现象。一旦发现颜色变深、分层明显,哪怕再香也不要留恋,应该果断丢弃。
这些冰箱里的“隐形杀手”,表面看起来干干净净,香香的,实际上却已经在悄悄伤害我们的肠道。肠道不像皮肤,出了问题能立刻看见,它是一个沉默的器官,一旦发生癌变,大多发现得比较晚。
久置的食物并不等于安全,特别是那些我们以为“健康”的小物件,反而更容易让我们放松警惕。能不久放就别久放,该吃新鲜就吃新鲜,这不是挑剔,而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肠癌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本文围绕冰箱里的一些常见食物展开,指出开封后的坚果粉、放太久的调味汤料块、凉白开以及陈年芝麻酱等食物,若保存不当会产生有害物质,增加患肠癌的风险。提醒人们要重视食物的保存和食用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