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小林近三年来饱受面部疙瘩困扰,在多家医院“战痘”无果后,最终在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被确诊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这一罕见皮肤病,同时介绍了该疾病的症状、病因及与其他皮肤病的区别。
“别人三十而立,我三十而痘?”30岁的小林满心无奈,他再次拿起手机,用前置摄像头对着右脸的红色小疙瘩,拍下了第27张特写照片。打开手机相册,里面整齐排列着他的“战痘日记”。从最初双颊零星的几颗痘痘,到后来额头也全面“沦陷”,这些照片见证了他与痘痘艰苦“斗争”的历程。
近三年来,小林的脸仿佛成了深圳医疗系统的“打卡圣地”。一开始,医生们都认为他脸上的只是普通痘痘,于是他积极配合“战痘”治疗。然而,无论是涂抹药膏,还是服用各种药物,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他辗转多家医院,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病情却始终治标不治本,那些痘痘就像“钉子户”一样顽固地长在脸上。
转机终于出现在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小林怀着一丝希望来到皮肤科,接诊他的是皮肤科医生岑昕陶。岑医生温和地让小林摘下口罩,眼前的一幕让她不禁眉头微皱,只见小林露出了布满红色丘疹的面庞,情况比想象中还要严重。
岑昕陶医生没有急于下结论,她开始仔细观察小林脸上的丘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她耐心地询问小林的病史,包括痘痘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以及之前的治疗情况等。经过综合判断,岑医生认为那些“钉子户痘痘”的真身并非普通痤疮,而是一种名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罕见皮肤病,而这种皮肤病偏偏“盯上”了青年群体。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肉芽肿性皮肤病。它好发于20 – 40岁的中青年人群,典型的皮损表现为面部出现红褐色、棕色或肤色的粟粒状丘疹或结节。这些丘疹或结节通常对称分布于眼睑、鼻部、额部及下颌等部位,而面部以外的部位受累情况比较少见。
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可能会伴有轻度瘙痒。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皮肤病具有自限性,但在皮损消退后,可能会遗留萎缩性瘢痕或色素沉着,这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幸的是,在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小林的病情逐渐好转。他的脸上的丘疹开始慢慢消退,久违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
那么,为什么会患上这种皮肤病呢?目前,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医生介绍,这种疾病既往曾被归类于“结核疹”,但由于缺乏结核杆菌感染的证据,且抗结核治疗并没有效果,这提示其发病与结核感染并没有直接关联。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由于免疫异常导致的真皮内针对毛囊皮脂腺的坏死性肉芽肿样反应。
由于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和寻常痤疮、玫瑰痤疮、结节病等皮肤病症状很相似,所以比较容易误诊。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和寻常痤疮的关系,就如同猕猴桃和奇异果一样,看着像是亲戚,实则有着本质区别。因其发病年龄、皮损类型及部位和青春痘相似,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常常容易被误诊为“痤疮”,但往往按常规抗痤疮治疗是无效的。痤疮往往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常伴有皮脂溢出,可累及面颈部、胸背部。
玫瑰痤疮常表现为面部阵发性潮红、红斑、丘疹、脓疱,伴或不伴眼部症状如发红、光敏等,其可能与神经血管失调有关;而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无潮红或毛细血管扩张等表现。
结节病为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病理活检、胸部CT、血清ACEI水平等检查有助于鉴别。因此,患者如有相关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便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
本文通过讲述小林“战痘”三年最终确诊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这一罕见皮肤病的症状、病因以及与其他相似皮肤病的区别。提醒人们当皮肤出现异常症状且常规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误诊误治。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