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TeleAI:智传网引领三大空间经济变革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调研访问团走进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深入了解其科研布局、人才储备及智传网(AI Flow)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详细阐述了TeleAI的组建情况、科研布局、智传网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以及人才战略等内容,展现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近日,“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调研访问团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的组织下,来到了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在这里,访问团深入探究了TeleAI的科研布局和人才储备状况,还着重了解了其在智传网(AI Flow)方向的研究进展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之后,访问团参观了TeleAI的人工智能展厅,亲身体验了星辰大模型、AI手机、人形机器人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

TeleAI由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李学龙教授牵头组建,并于2024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它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人工智能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深入地探索前沿理论研究,大力推动重点技术攻关,致力于打造服务民生的创新应用。

在李学龙教授的带领下,TeleAI正在加速推进“智传网(AI Flow)”的研究工作。并且,它与AI治理、智能体、智能光电(包括具身智能)形成了“一治三智”的完整科研布局。TeleAI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通过智传网(AI Flow)打通并发展由“AI驱动的三大空间经济”,这三大空间分别是赛博空间、临地空间和广域空间。

在智能光电领域,TeleAI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它进一步推进涉水光学技术创新,巧妙地将人工智能与光电技术相结合,为海洋光学工程等涉水应用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比如,通过连接深水相机、水下具身智能等水下智能光电设备,能够为海底通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从而助力国家海洋战略资源开发的精准调度与风险防控。

前瞻布局,助建新型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智传网(AI Flow)集结了人工智能(智)、通信(传)、网络(网)三项关键技术。它通过高效地串联“端 – 边 – 云 – 网”,让智能在多种场景中都能发挥巨大的价值,这些场景涵盖了家居生活、生产制造、农林生态、海洋勘探等。可以说,智传网是新型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发展的大势所趋。它通过独特的网络分层架构,基于智能体间的连接以及智能体和人的交互,能够实现智能的传递和涌现。

在智传网(AI Flow)的构建过程中,通信网络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智能信息的重要载体,它能够保障智能信息的高效交互与传递,为低时延、高可靠的智能服务提供坚实的保障。

TeleAI围绕两个关键点在智传网(AI Flow)领域展开了持续的探索与研究。其最新学术文章AI Flow at the Network Edge已在IEEE通信协会(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旗下的专业学术期刊IEEE Network上发表。

第一,家族式同源模型协同。通过同源定制,形成了一系列特征对齐的家族模型。这些家族模型的同源特性支持模型间的无缝切换与信息共享。当它们被部署于端边云网的各个位置时,能够通过分布式计算实现推理效率的倍增。

第二,基于连接和交互的智能涌现。在高质量数据资源逐渐枯竭的背景下,智传网(AI Flow)突破了传统的以数据驱动的智能涌现范式,转而探索以连接和交互来驱动的智能涌现新范式。即通过多模型连接协作、知识共享及环境交互,实现超越单体模型的群体智能涌现。

智传网(AI Flow)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它能够充分发挥电信庞大主干网的优势,有效解决数据传输延迟高、网络带宽占用大等问题。可以预见,未来三大空间将充满智能的流动,一切都将变得高效、有序且便捷。

突破边界,绘制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图景

当前,人们与AI的交互主要还停留在网络系统、手机APP等赛博空间。然而,从地面和海面以下100米到以上1000米的临地空间核心区域,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战场”。这里包含了低空经济、边海空防等各种现实应用场景,AI在这些场景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价值和潜力。

以航空领域为例,智传网(AI Flow)可以推动其业务从单点智能向全域智能演进,实现从“人驾驶飞机”到“飞机协同航行”的转变。在矿山开采中,智传网(AI Flow)能够通过数字网联、无人操作、智能巡视、远程干预等手段,实现高危环境作业替代,既保障了人员安全,又提升了开采效率。

进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智传网(AI Flow)通过家族式同源模型实现设备协同。例如,机器狗负责AI巡检,机械臂执行高精度的物料传输,人机协作机器人完成复杂装配。系统还能支持24小时动态任务分配,让“不停工工厂”成为现实。

随着运载火箭、水下航行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上至太空,下至深海都有了人类的足迹。而AI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让人们的活动范围可以拓展到更广域的空间。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大海面积广阔且深不可测,其中物种多样,矿产丰富。然而,由于海水对光存在强烈的吸收和散射,水下作业和深水探测等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涉水环境中,包括江河湖海、云雨雾雪,智能光电技术可通过多模态光电探测系统进行光信号的全链路管控,并采用蓝绿光传输的水下窗口,结合偏振融合、载波调制、距离选通等技术,突破水体散射衰减造成的传输距离限制。

同时,搭载边缘智能处理板卡,采用量化神经网络算法与分布式模型训练方式,还能实现多维参数耦合分析。依托端边云网的融合能力,智传网(AI Flow)可以串联融合水下多节点数据,在应急场景下实现任务规划与执行,为深海勘探、水下救援等复杂作业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在智能化的海洋牧场中,边缘计算设备被部署在各关键节点,它们搭载着深水相机等智能传感器,如同敏锐的“眼”,可以实时捕捉鱼类的运动状态。凭借端 – 边 – 云的协同处理能力,不仅增强了视觉理解能力,减少了数据传输延迟,还能降低运营成本,为海洋牧场的科学养殖注入强大动力。

跨海大桥的建立为不同区域间的人员往来、物资运输和产业合作带来了巨大便利,但由于桥墩长期遭受海水中盐分的侵蚀,且检测难度大,其结构极易出现裂痕,甚至存在坍塌的重大安全隐患。通过智传网(AI Flow)集成深水光谱仪多模态传感器与智能诊断系统,就能实现实时安全预警,为及时维修提供可靠依据。

随着三大空间经济的贯通,新一轮的产业图景即将呈现在我们眼前。TeleAI希望通过智传网(AI Flow)让智能的流动跨越空间、产业和技术的边界,赋能更多行业和场景,为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带来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

为此,TeleAI正积极广纳贤才。它通过引入海内外顶级高校教授、知名企业技术负责人或科学家、科研机构青年人才以及有高影响力开源成果的天才学生,目标是打造一支国际化、年轻化、成体系的人才队伍,由领军科学家领衔、青年人才担纲、科研新生代引领创新。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副院长陈银介绍说:“我们探索了一套灵活的用人制度,通过构建AI人才的海内外双循环体系,既能把人‘引进来’,也能‘走出去’。”

TeleAI一方面搭建了适配人才快速发展的科研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另一方面扩展全球科研力量布局,加强与海内外多方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夯实与高层次人才的互动交流。

在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央企科研机构,TeleAI肩负着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TeleAI凭借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的前瞻布局,将持续推进以智传网(AI Flow)为核心的前沿创新,发挥央企主力军的关键作用,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介绍了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的科研情况,重点阐述了智传网(AI Flow)的技术特点、应用场景以及TeleAI的人才战略。智传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推动多个领域的智能化发展。TeleAI通过前瞻布局和人才储备,致力于发挥央企主力军作用,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377.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