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医疗”陷阱,科普助力正确认知 “生病问AI”需谨慎,健康素养科普来护航

本文围绕AI医疗展开,讲述了“95后”家长用AI问诊延误孩子病情的案例,指出AI医疗虽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靠谱、责任界定不清等问题,还提及公众对其的矛盾心理以及信息隐私和伦理方面的隐忧,最后提出应将“生病问AI”纳入公民健康素养科普范畴。

据相关报道,不久前,一位“95后”新手家长遭遇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孩子反复出现咳嗽发热的症状,这位家长没有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院,而是选择在手机端借助AI进行问诊。AI判定孩子只是“普通呼吸道感染”,家长又参考了网络上的建议,让孩子居家用药。然而,这一决定却导致孩子的病情被延误。最终,孩子被医院确诊为病毒感染肺炎。

近年来,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门诊导诊、临床辅助诊断、疾病管理等多个环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特别是今年年初DeepSeek的问世,更是让“生病了问AI”成为一股热潮。不过,不少人在实际使用中发现,AI医疗并非想象中那么可靠,看错病、看不出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生病了问AI”,一旦出错该怎么办?这触及到了AI医疗运用的核心难题。技术确实能够提高效率,但它无法替代医生的临床判断和人文关怀。AI诊断是基于数据模型的,然而疾病具有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算法可能会因为数据偏差或者逻辑漏洞,给出错误的结论。更为关键的是,医疗行为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权,如果因为AI误诊导致了损害,那么责任应该由开发者、使用者还是医疗机构来承担呢?目前,法律还没有明确界定“AI医疗事故”的归责原则,这就使得患者在权益受损时可能陷入无处维权的困境。

AI医疗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让医生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也能让偏远地区的患者获得专家级的诊断建议。但不可忽视的是,AI医疗的任何一次误判,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患者因为轻信AI的建议而延误了治疗,也有医院因为算法漏洞引发了纠纷。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社会公众,对AI医疗都存在着矛盾心理。一方面,大家认可AI医疗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其潜在的风险感到担忧。此外,AI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存储能力,AI医疗还可能涉及患者的隐私问题。在医学伦理方面,也要防止AI技术的滥用滋生乱象。这些问题,让公众对AI医疗既充满期待又心怀担忧。

在当前AI技术运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与AI医疗打交道,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医疗与健康知识普及方面,社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推出了一些好的做法。去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并围绕该“健康素养66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和宣传活动,这些内容已经深入人心。不过,其中还没有涉及到AI医疗相关的内容。

因此,很有必要将“生病问AI”纳入公民健康素养科普的范畴。可以将“AI医疗机遇到挑战并存”“AI不能替代面诊”“切莫只信AI不信医生”“AI医疗一旦出错杀伤力更大”等内容写入其中并进行宣传,引导患者既看到AI诊疗的巨大作用,也认识到其局限性。让公众既不盲目排斥AI医疗,也不依赖和错误运用其结论。尤其要让公众学会结合线下检查对AI医疗得出的结论进行交叉验证,同时警惕“AI神医”等新型医疗欺诈。借助公民健康素养宣教这一成熟的模式,让民众能够普遍正确看待和使用AI医疗。

本文通过“95后”家长用AI问诊延误孩子病情的案例,指出AI医疗虽有积极作用,但存在不靠谱、责任界定不清、隐私伦理等问题,导致公众对其矛盾心理。鉴于此,提出将“生病问AI”纳入公民健康素养科普范畴,以引导民众正确看待和使用AI医疗。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761.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