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世界自闭症日”,介绍了崇明区培林学校针对自闭症孩子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社团等方面的助力措施,以及教师对孩子的接纳包容,强调了社会各界关爱自闭症孩子的重要性。
今天,也就是4月2日,是意义非凡的“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又被叫做孤独症,它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的一种。其核心症状主要体现为社交沟通存在障碍以及有刻板行为,而且多数患者还会伴有智力发育方面的问题。这些特质让自闭症的孩子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他们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孤独且遥远,所以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星星的孩子”。在崇明区培林学校,就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孩子。那么,这所学校究竟是怎样助力他们成长的呢?让我们一同去深入了解一番。
因材施教 助力成长
“在我们学校,尽管自闭症孩子的占比不算高,但学校从来都没有忽视过他们的存在。”副校长黄成贤如是说道。在日常的教学与各项活动中,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充满温情的举措,用满满的爱去呵护这些孩子,用心去陪伴他们,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教学方式上,老师们格外注重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课堂上,许琼老师留意到乐乐(化名)正无意识地用手指抠着桌角。她轻轻走到乐乐身边,自然地蹲下身,用掌心温柔地托起孩子低垂的下颌,然后将印有斑马图案的教学卡片举到两人视线中间,指尖轻点卡片边缘,轻声说道:“看,条纹。”等待三秒后,手指缓缓划过卡片,接着问:“什么颜色?”见到乐乐嘴唇微动,她立即接上节奏:“黑—白—”。据了解,这种通过触觉提示来建立共同注意力的方式,再搭配简洁明确的视觉化提问,既充分尊重了自闭症儿童的沟通特点,又能够有效地引导他们回归课堂活动。
在教学内容的创新方面,老师们也下足了功夫。接好水,泡一泡;涂肥皂,搓一搓……许琼老师发现自闭症孩子对节奏和韵律十分敏感,于是在教授洗袜子知识时,她别出心裁地把洗袜子的过程编成简单的口诀,并转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课堂上,孩子们跟着她欢快地歌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新知识。
在开展活动时,学校实行全员导师制,以此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关注和引导。对于那些不愿与人接触的自闭症孩子,老师会主动牵起他们的手,耐心地引导他们参与活动。而且,在游戏设置方面,老师也会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水平。例如,为喜爱拼图的孩子挑选适配难度的拼图游戏,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为了帮助自闭症孩子缓解症状,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还精心打造了多种社团,并积极带领他们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表演活动。“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校设置了非洲鼓、小合唱等社团,效果挺好的。”黄成贤介绍道。小陈(化名)原本不愿与人交流,但在参加了非洲鼓社团后,他逐渐开始开口说话,甚至愿意在公开场合表演。看到小陈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毫不怯场地敲打出自信的节奏时,老师们都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此外,为了提升教师和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学校每年都会邀请市三甲医院的心理医生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专业培训。通过专家的讲解与指导,教师和家长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包容的成长环境。
接纳包容 给予尊重
许琼老师告诉记者:“自闭症孩子常常会重复某些动作,这其实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去接纳他们、尊重他们。”有一次上课时,当所有孩子脱下鞋子准备游戏时,一位自闭症孩子默默地走到一旁,一丝不苟地将鞋子排列整齐。许琼老师看到后,静静地站在一边,耐心地等待他完成这个属于自己的“小任务”。待他完成后,许琼老师还动员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用实际行动给予孩子满满的认可。“他们不需要被纠正,只需要被理解。”
在与学生们相伴的日子里,许琼老师也收获了许多感动。她曾打趣地问一个自闭症孩子:“你看你有这么多零食,能分点给老师尝尝吗?”虽然孩子的眼神依旧躲闪,但小手却缓缓地伸了出来,将一根香蕉递给了许琼老师。还有一位教导了一年多,却未曾唤过许琼老师“老师”的同学,某天突然喊了她一声“老师”,这些点滴都成了她心底最珍贵的回忆。
对于这些“星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之路需要全方位的守护。学校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但家长、社会的关爱同样不可或缺。社会各界应该抛开偏见与歧视,用一颗宽广包容的心去对待这些孩子。家长如果察觉到孩子有自闭症的迹象,一定要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在社会关爱、家人呵护、学校教导以及专业的治疗下,相信“星星的孩子”终能踏上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在浩瀚夜空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本文围绕“世界自闭症日”,介绍了崇明区培林学校为自闭症孩子在教学、活动、社团等方面采取的助力措施,展现了教师对孩子的接纳包容,强调社会各界应共同关爱自闭症孩子,让他们在多方呵护下健康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东京迎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