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携新书《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举办新书首发分享会的情况,包括活动的基本信息、张莉对“女性的看见”的解读、编选思路、女性文学新趋势,以及入选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和对女性写作的观察思考等内容。
在3月30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首发分享活动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带着她主编的新书《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围绕“用‘女性的看见’讲述新女性故事”这一主题,与众多嘉宾和读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担任主持。
活动现场,张莉对“女性的看见”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她指出,所谓“女性的看见”,是指女性作家凭借独特的观察力和叙事方式,重新去发现并书写女性经验,从而突破传统性别视角的局限。张莉特别强调:“这种‘看见’不单单是女性主义的表达,更是对生活多样性的捕捉,其涵盖的领域十分广阔,包括历史、家庭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
活动现场设置了小说场和散文场的嘉宾对谈环节。
其实早在2022年女性文学年选出版时,凤凰文艺就与张莉教授正式携手合作。此后,双方不仅每年都会结集出版并宣推女性文学年度佳作,有意识地为女性写作在历史的刻度上立起路标,还搭建了一个女性文学阅读的服务平台,构建起女性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促成优秀作品和读者的双向奔赴,让女性和文学能够互相成就。
在首发式上,张莉将她的编选思路概括为三大特质:以多样性为核心、作品质量优先、团队协作模式。她认为,女性写作不应被狭隘地定义,它既包含个人化表达,也涵盖公共议题。年选强调,入选作品必须是作家当年的最佳代表作,并且要避免因人情或偏爱而降低标准,“六年来没有一位作家连续入选”。同时,通过包容性讨论,平衡师生观点,以保持选本的公正与多元。
谈到当下女性文学的新趋势,张莉表示,如今女性在讲述自己生活时越来越放松,即便内心不堪,也会用幽默的方式来讲述。她感慨道:“当一个人可以自嘲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强大的,中国女性写作的新语法已经开始生成。”
张莉进一步举例说明:“她们开始从‘苦闷倾诉’转向‘幽默与辽阔’的表达。比如在电影《好东西》中,有一个桥段是小女孩猜声音,那些听来在刮风下雨,甚至河马喝水的声音实际上是妈妈在做家务时发出的声响。这里显然导演是在隐喻女性的劳动,但不再是那么苦大仇深,而是更客观,同时又充满着一种欣赏的方式去解读女性生活的日常。《平静的海》一书中的作品也更放松、更具力量感,体现出‘表面平静,内在深邃’的女性特质。”
《平静的海》和《有情》中收录作品对应的作者年龄覆盖50后至00后,展现出不同世代女性的视角。对于近年来文艺批评中的一些乱象,张莉主张要“同情理解”,要承认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反对对历史的作品进行道德审判。她呼吁:“文学评价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我们应该聚焦未来,而非苛责过去。”
谈及年选的社会意义,张莉表示希望年选可以成为女性创作者社群的纽带,赋予写作者“信念感”,同时引导读者关注女性经验。她还明确表示目前不会去做女性诗歌选,“这需要长期的专业浸润,我现有精力还是集中于小说与散文。”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入选作家们也在活动中围绕各自的入选篇目,具体论述了创作思路,以及她们对女性写作近年来的观察和思考。
作家、编剧徐小斌早在1981年便登上文坛。40多年来,她拒绝固定风格,持续进行“文本试验”,即便可能失去读者,也在创作中坚持探索。她引用赫尔曼·黑塞的话:“永远不会把爱和风景驻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点。”表示自己的写作永远“在路上”,去寻找边缘化的表达。
徐小斌的《隐秘碎片》便是她在碎片化叙事上的创新尝试。她介绍说,最初计划写成短篇,但发现传统结构无法表达力量,最终采用“碎片化写作”,以呼应这个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习惯。“类似英剧《9号秘事》的叙事手法,每个小片段结尾都会颠覆前文,整体形成莫比乌斯环式的结构。通过非线性的叙事和反转,展现女性心理的复杂性与隐秘性。”
徐小斌
00后上海姑娘胡诗杨,是到场年纪最小的女作家。她的新作《土地的飞行》通过展示方言沟通的障碍,挖掘了外婆赵嫦娥被遮蔽的生命史。通过以年轻一代的视角重述历史,赋予了读者对边缘女性故事的普遍共鸣。她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认为学习方言也是打破隔阂,擦亮新世界的方式。
谈及对新女性写作的探索,胡诗杨认为应超越传统的“私人化写作”,指向更广阔的气象。“写作终归是要诚实地面对自我,但不应局限于个人经验,而是通过观察他人如外婆来‘双向照亮’自我认知。”
胡诗杨
面对文旅热给故乡带来的“泼天富贵”,作家程黧眉却在散文《耀景街16号》中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的文学氛围,展现一代人对文学的纯粹热忱。她回忆道:“我荣幸地经历了那个年代。我们几个年轻人可以在冬夜哈尔滨的江面上谈文学,然后走到中央大街碰到一个女孩子,她又是一个文学青年。那时遍地都是文学青年,热爱文学的人特别多。”
程黧眉认为,尽管如今文学的氛围已不同于90年代,但文学的理想和光辉依然存在于每个人心底。“我希望唤起读者对文学理想的珍视,即使在喧嚣的现实中,也能找到沉浸于文学世界的平静与治愈。”
程黧眉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的散文《北京往事》,以“北京移民”视角记录SKP商圈(全球知名的奢侈品品牌聚集地)的变迁,反思消费主义与地域标签。她在发言中自认是“客居北京30多年的异乡人”,此番写作选择从熟悉的生活半径切入。“有人曾说,北京城市分布特别细致,‘消费的朝阳’、‘文化的东城’、‘教育的西城’……我曾一直以为生活、工作在有文化的地带,但他这么说我也能理解,因为这里有北京的CBD。”
刘琼坦承此次的写作偏中性,但在服饰、饮食等的微观描写上又会自然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敏感度。她认为女性写作不必刻意强调性别标签,女性散文也不必局限于“女性题材”,亦可书写公共历史与城市肌理。
刘琼
本次新书首发分享会围绕张莉主编的两部女性文学选本展开,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看见”这一概念以及当下女性文学的新趋势。张莉的编选思路体现了对女性写作多样性和高质量的追求,入选作家们的分享展示了不同世代女性在写作上的创新和探索。活动不仅促进了女性文学的交流与发展,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女性文学新风貌的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