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电影进校园”项目启动仪式的相关情况,包括学生们分享从电影中获得的感悟,学校推进影视教育的举措,崇明区设备使用情况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最后还提到启动会后师生观看电影的情况。
在上海市“电影进校园”项目启动仪式上,出现了十分动人的一幕。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电影中那些令人动容的画面?”这一问题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记忆火花。
有同学积极回应道:“从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我们看到了潘冬子的智慧与坚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潘冬子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与敌人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
另一位同学回忆起:“从电影《刘胡兰》中,我们知道了刘胡兰姐姐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真可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捍卫了正义和尊严。”
还有同学清楚地记得:“从电影《少年先锋》中,我们知道了刘文学哥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少年英雄, 他爱憎分明,忠心赤胆。刘文学在面对坏人时,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搏斗,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更有同学迫不及待地抢答: “从电影《哪吒》中, 我们看到了少年英雄哪吒不屈的抗争,看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他打破偏见,逆天改命,用勇气与担当点燃希望之火。哪吒那敢于挑战命运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
这一场景不仅是同学们切实的收获和感受,也是他们对于活动主题“光影承载梦想,佳作润育童心”的最好诠释。“电影进校园”是落实“电影之城”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它通过提升公益放映的水准,与商业放映形成互补,就如同给电影放映的“毛细血管”注入了活力,将进一步培育未来电影的潜在观众。
在启动会上,上海市实验小学长兴分校校长徐进分享了学校推进影视教育工作的设想和举措。他提到:“我们构建了‘一月一主题电影一课程’的运作体系,通过制度化保障影视教育,将原本零散的活动升格成为系统育人工程。”
具体来说,一是以红色基因、人文底蕴、未来视野为选片核心,精心构建了《雷锋》《我本是高山》《一条红领巾》等主题鲜明的观影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在观影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人文素养和开阔的未来视野。
二是创新推出了光影思辨坊,涵盖影评创作、影视配音、思辨论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旨在深化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促进价值观念的转化。据介绍,今年3月观影《雷锋》后,学生们积极参与,提交的影评达到50余篇,校内更是掀起了人人争当小雷锋的行动热潮。
第三条举措更是令人惊叹,学校创立了微影创工坊,鼓励师生携手捕捉非遗里的中国。目前已有10余部师生合作的微影视作品诞生,这将教育场景从观影厅拓展到了日常的生活实践,让学生们在创作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目前,崇明区共有覆盖11个街镇的22所中小学安装了“电影进校园”专业设备并正式投入使用。预计未来五年,超33万人次师生不出校园,即可观看1650场版权合法、种类多样、实效性强的电影影片。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潘敏指出,“电影进校园”各试点学校要用好放映设备和精心挑选的“校园片单”,真正做到以艺术之美筑牢青少年精神之基。同时,通过构建立体化电影美育课程、各方资源导入、结合电影内容开展各类青少年活动等形式,为在校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助力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各区要结合属地特色、加强部门联动、创新合作模式,复制推广“电影进校园”工作经验,吸引更多学生喜爱电影、思考电影,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氛围。
启动会结束后,上海市实验小学长兴分校近200名师生共同观看了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部影片以童真视角讲述成长故事,带领孩子们感受勇气、友谊与梦想的力量。
本文围绕上海市“电影进校园”项目启动仪式展开,学生们从电影中汲取了榜样的力量,学校推出了一系列影视教育举措,崇明区积极推进设备安装,未来规划可观。该项目旨在以电影为载体,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传承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