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通过走访高校和科研院所,展现了当前改革的进展,包括不同单位的具体实践以及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强调持续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2025年1月1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内,科研人员正专注地记录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的运行状态。他们严谨的身影,是我国科研事业不断探索前行的生动写照。
当下,科技人才评价相关改革进展备受关注。如何进一步“破四唯”“立新标”,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记者深入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倾听来自科研一线的改革故事。
2023年6月15日,在“电科1号”综合试验船上,工作人员认真调试着无人机。近年来,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积极探索施行多维度人才评价机制。该机制根据团队成员从事的不同业务开展不同侧重评价,使得一批“85后”“90后”科研人员崭露头角,走上舞台中央,成为我国自主卫星网络通信的生力军。
为激活创新的“一池春水”,2022年9月,科技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在6个地方和21家高校院所试点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这一举措积极回应科研人员的诉求,旨在最大程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2025年3月18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罗仙凤表示:“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于有效分类评价。”各级试点单位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岗位类型和人才发展阶段,为科技人才“量身定制”多元发展体系,有效破除了“一把尺子量人才”的现象,充分释放了创新动能。
2024年2月9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贡献……职称评审和实际工作“两张皮”的问题,一度困扰着一线科技工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将改革重点聚焦“临床业绩成果”,职称评审取消博士学位的申报门槛,将撰写行业诊疗规范、疑难病例救治、技术创新等实际贡献纳入评价标准。2024年底,洪建国等70余名临床表现优异的医生成为医院正式改革以来的第一批受益者。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科研人员只要选准适合的成长路径,就能在专业赛道发挥聪明才智。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科室团队不断改良手术技术,使我国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成功率大幅提升。这些成绩,在医院人才评价各环节中得到充分认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朱兰感慨地说:“人才评价改革,更加坚定了我们牢记‘为患者造福’、写好临床‘大文章’的决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指出:“我们要遵循医学卫生健康行业研究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适合不同人才职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和指标。”比如,对基础研究,重视高质量原创性论文;对转化研究,侧重高价值专利、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成果转化指标;对临床研究,重点关注研究成果改写临床指南或作为重要证据被国际权威指南引用。
让能者上:畅通高精尖人才发展通道
今年2月,北京大学35岁的学者孙鑫凭借在随机几何和统计物理领域的成果,入职一年半,就从长聘副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2023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教职,获概率论国际性重要奖项洛勒·戴维逊奖的孙鑫,受到学界关注。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加入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孙鑫表示:“探索数学王国,既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也需要执着的恒心。”学校在职称晋升、学术活动等方面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便利和支持,让他对未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25年3月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大科学团队研制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主体平台展现在眼前。当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突出重大原创性贡献、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有效引导科研人员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建功立业。
人才评价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持续深化改革,要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在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形成改革合力。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就能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本文围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展开,介绍了不同单位的改革实践,如中国电科第二十九研究所的多维度人才评价机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聚焦临床业绩成果的职称评审改革等。这些改革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让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强调人才评价改革需持续深化,形成改革合力,以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