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浪潮下,网络文学的守正与创新之道,网络文学精品化之路:跨越时间,多元创新

本文聚焦当前网络文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探讨了在短视频兴起、AI技术冲击的背景下,网络文学如何通过主流化、精品化、多元创新等途径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提及了业界和平台为此做出的努力。

在当下的文化领域,呈现出一种激烈的创作与传播态势。我国多达2400万的网文作者,正以平均每分钟超10万字的惊人速度进行创作。与此同时,短视频以每分钟9万条的速率疯狂冲刷着人们的屏幕。短视频的迅猛兴起,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造成了明显的分流。那么,网络文学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呢?在中国作协举办的“文学e路同行——欢迎网络作家回家”主题活动周上,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大家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在新技术浪潮的席卷之下,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精品化已不再是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而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网络文学创作需要从过去“以量制胜”的模式,主动转变为“以质破圈”的策略,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释放出持久向上的发展能量。就像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在活动现场所强调的那样,“创作者内心要有一道严格的闸门,时刻把控好创作的节奏,确保作品有好的内涵、好的呈现,保持住对写作的敬畏之心和尊严感”。

提升作品品质,是网络文学打造跨越时间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如今,网络文学已经步入了依靠品质取胜的全新阶段。短剧、AI等新兴业态的出现,看似是一种冲击,但实际上为网文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那些同质化、套路化严重的“水作”,就如同缺乏根基的“速生林”,只能营造出一种虚假的繁荣,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只有创作者们精耕细作,用心培育精品,网络文学这片森林才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历经时间的淘洗而依然熠熠生辉,是因为它们凝聚着跨越代际的精神共鸣。曹雪芹耗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心血,才成就了文学巨著《红楼梦》。虽然如今的网文作者或许很难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但精品化的核心逻辑始终是相通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流量是易逝的,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够穿透时间的壁垒,长久地留存下来。这就要求创作者一方面要不断锤炼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用精品来对抗作品的速朽;另一方面,要时刻警惕被市场的“风向”所左右,避免在创作过程中本末倒置。

实现多元创新,能够拓宽网络文学主流化的表达空间。精品化并不意味着曲高和寡,而是要通过创新来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例如,《陶三圆的春夏秋冬》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时代主题,生动书写了三代村民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我们生活在南京》则通过独特的时空对话形式,传递出温暖的人性温度,展现了科幻文学的现实关怀。这些优秀作品既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又彰显了时代精神,充分证明了网络文学完全可以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面对AI技术的冲击,网络文学必须明确技术的定位,即技术是创作者手中的笔锋,而绝不能成为代笔之手。目前,部分平台已经开始引入AI辅助进行世界观设定,以此来释放创作者的叙事能力;晋江文学城发布了AI辅助写作的规范和判定标准,中国作家网也给出了“与AI创作撞文”的退稿说明书。整个业界在积极探索AI写作边界的同时,也在坚定地捍卫原创价值。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创作者更应该保持坚定的定力,合理利用AI技术来提升创作效率,而不是让其完全替代自己进行创作。

网络文学以其蓬勃向上的创作面貌、瑰丽迷人的海量作品,构成了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学的一道崭新景观。然而,在其蓬勃生长的过程中,还需要来自各方的深度扶持和积极引导。近年来,中国作协从教育培训、网文出海等多个方面入手,全力助推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各平台也逐步转变发展思路,开始挖掘作品的长期价值和潜力,积极探索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行业生态,激励创作者远离“注水”创作,潜心雕琢每一部作品。

文学的河流永远奔腾向前。网络文学一直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雕刻自己的航标,努力在进化过程中寻找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当技术、平台与创作者形成强大的合力时,网络文学里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加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围绕网络文学面临的挑战展开,阐述了主流化、精品化、多元创新等发展方向,强调在技术浪潮下创作者要保持定力,同时指出业界和平台应积极扶持引导,多方合力让网络文学中的中国故事更精彩。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638.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