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大学微专业这一新兴教育模式,介绍了其“小而精”的特点、开设情况、学生就读体验、对就业的帮助,同时探讨了微专业的质量把控以及是否会变成追热点“速成班”等问题。
在过去,当一个人考上大学,同学们或是亲戚朋友往往会问:“学的哪个专业?”然而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如果还仅仅这样询问,恐怕很难全面了解一名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因为,除了传统的专业学习,大学生们还拥有了更多学习微专业的机会。
微专业,从名字就能看出,它主打的就是“小而精”的特色。
所谓微专业,它围绕着当下经济社会中的热门领域展开。通过精心挑选的几门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快速达到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技能要求。
就拿人工智能来说,如今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如果有人说想学习AI领域的知识,作为“专业”选择,似乎只能在高考志愿里填报“计算机专业”。但微专业则不同,它更加灵活多变。很多高校将庞大复杂的人工智能知识进行拆分,形成了人工智能基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等细分领域。学生只需花费十几二十个学时,就能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微专业的这种特性,对于学生高效率地补齐知识技能短板十分有利,能够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那么,微专业的就读体验究竟如何?它又是怎样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的呢?
总台记者近期在江苏进行调研时发现,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微专业。并且,这些高校大多选择了与科技前沿技术紧密相连或者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科。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机器人的微专业课堂上,机械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程红正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机器人柔性控制实验。教室里,智能机器人微专业的首届学生来自材料、计算机等不同专业。
程红表示,自己已经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接下来将继续从事智能机器人的相关研究。“我们这个课程采用的是‘理论 + 实践’的形式,而我在实践方面比较缺乏科创经历,所以就想通过这个课程来提升自己。”
微专业的概念最早源自十多年前盛行于国内外的在线教育平台。如今,这种培养模式已经在江苏高校广泛开展。
2023年,扬州大学开设了全国烹饪本科院校首个“预制菜膳食工程师”微专业。该微专业第二届学生黄骏龙介绍,课程既教授传统烹饪技能,也要求学生熟悉中央厨房工业化生产标准。
黄骏龙说:“我们专门有‘中央厨房设计与管理’‘膳食营养与安全’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我们了解中央厨房的构造、流程以及风淋房,还有各种器械。如果真的想进入中央厨房工作,不仅需要学习预制菜相关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理科技能,比如CAD、机械制图、平面设计等,这样以后的就业途径也会更广阔。”
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臧庆介绍,学校融合了通信、计算机、电子信息、艺术、文学、教育等多个学科资源,开设了12个具有鲜明“交叉学科”色彩的微专业,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企业急需的岗位技能。
臧庆表示:“传统大专业的培养方案包含许多模块,包括前期的基础课程,像数学、外语、政治,以及后续的专业进阶课程设计,通常需要130至150个学分才能学完。而微专业主要聚焦于某个小领域,它与未来的就业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相关联,比较灵活、精准,针对某一领域开设5门或者7门核心课程即可学完。微专业希望学生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构建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交叉。”
开设一个专业,需要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与师资力量的支撑。臧庆认为,高校对微专业的质量要严格把控。同时,学校还需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定期淘汰过时课程,更新实战项目库,确保微专业的实用性。
臧庆还说:“高校有责任去引领整个社会的学习风向。质量需要严格把控,各个学校申报论证,然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验收,通过才能面向学生招生和学习。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特色,让社会认为学校应该做这件事情,应该做这个项目,这样整个市场会更清爽、理性。”
那么,微专业会不会变成追热点的“速成班”呢?
微专业既不是传统专业的“瘦身版”,也不是职业培训的“复制品”,它正以灵活、精准、实用的特点,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的新亮点。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邓晶看来,微专业就像教育系统的“快速反应部队”,能快速响应技术变革。这种培养模式不设学分、不挂钩评优,专注核心能力提升,反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邓晶举例说:“今年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会提到有没有掌握低空经济的一些知识或者技能。但是如果设立这个专业再系统地培养出来,需要4年的时间一个周期,可能热点就过了。但在微专业领域,学生可能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能接触到里面的一些操作技能,这个时候用人单位肯定就会优先选择他们。”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院长孟祥忍指出,微专业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追踪评价。“我们下一步可能进行教学成就结果的评价,这些孩子有没有到产业去,到产业有多少,它的分流走向什么状况,我们要分析跟踪,然后我们对这个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再进一步地聚焦细化优化。”
本文详细介绍了大学微专业“小而精”的特点、在江苏高校的开设情况、学生的就读体验以及对就业的积极影响。同时探讨了微专业的质量把控和是否会成为追热点“速成班”的问题。微专业以其灵活、精准、实用的特性,有望成为高校教育的新亮点,但仍需在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不断完善。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