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展开,着重讲述了中国香港电影导演陈茂贤在论坛上分享的其创作电影《破·地狱》的背后故事。陈茂贤结合自身经历,从儿时对香港葬礼的印象、外婆离世的悲痛,到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转变,展现了他对生死、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以及电影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近日,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盛大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死亡与尊严”这一深刻主题,众多专家学者、医生、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了如何体现和保障现代人的死亡尊严,以及怎样从死亡中探寻生命的真正意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香港电影导演陈茂贤的主旨演讲内容。
陈茂贤在演讲中。(图片由“清明论坛”提供)
陈茂贤自曝,他作为一名导演,出生于香港。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香港的葬礼场景可谓是令人心生恐惧。葬礼上,那些吵闹的乐器演奏出的难听音乐,仿佛是死亡的悲歌。而那些传统的葬礼习俗,也让他倍感难受与悲伤。在他的认知里,死亡就像是一道无情的屏障,意味着永远无法再与逝去的亲人相见。
香港有一个独特的地方——红磡。它宛如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边是热闹非凡的红磡体育馆,那里时常举办演唱会,人山人海,充满了欢声笑语和青春的活力;而另一边,则是香港殡葬行业的聚集地,殡仪馆、长生店林立。走在殡仪馆外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各种纸扎、灵车,那些纸扎公仔仿佛被赋予了诡异的笑容,让人毛骨悚然。这种悲喜交织的场景,就像是人生的一个生动缩影,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
谁能想到,陈茂贤会执导一部关于传统香港葬礼且深入探讨生死问题的电影呢?事实上,电影《破·地狱》诞生于他人生的最低谷时期。那时,他最亲爱的外婆不幸离世。陈茂贤从小是由外婆一手带大的,两人之间的感情深厚无比。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临近过年的时候,外婆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双腿肿胀得厉害。医生建议将外婆送往医院检查,但外婆因为还有几天就过年了,不想去医院。陈茂贤无奈之下,只好骗外婆说先去医院检查,过年时就能出院一起吃饭。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农历腊月二十八外婆被送进医院,大年初四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那一天,恰好是他的喜剧电影《不日成婚2》开工拍摄的日子。尽管电影是喜剧风格,但陈茂贤却始终沉浸在悲伤之中,带着满心的痛苦完成了拍摄。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自责,不停地问自己是不是不应该欺骗外婆。
电影《破·地狱》海报
正如电影中所说:“我们一出生,时间就开始倒数,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却在每天增加。一直到我们与他人的感情增加到足够深厚的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去回应这些感情,我们分开的时间就到了。”在创作这个剧本时,陈茂贤的情绪极度低落,他每天都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我们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希望通过创作一部以香港殡葬题材为背景的电影,深入探讨“活着的意义”这一深刻命题,试图通过创作来抚平内心的伤痛,为自己找到一条心灵的出路。
《破·地狱》这个片名源于香港的一种传统丧葬仪式。在旧社会,人们普遍相信,人若生前犯下罪孽,死后将会沦落地狱。而“破地狱”,就是通过喃呒师傅的法力,帮助死者摆脱执迷,不再遭受地狱之苦。为了写好这个剧本,陈茂贤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跟随殡仪顾问深入殡葬行业进行访问和观察。他去过许多太平间,见过各种各样状态的尸体。
在香港的殡仪馆里,通常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为逝者整理遗容。如果尸体的状况比较糟糕,时间就会变得十分紧张。有一次,陈茂贤亲眼目睹了一位孤老去世后,由于发现得较晚,尸体已经开始腐烂。然而,殡仪顾问却花费了一整晚的时间,精心地将遗体整理好,最终让所有的亲人都能够见到老人最后一面,亲人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在进行这次访问之前,陈茂贤认为香港殡仪行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冷漠,缺乏感情。但这次经历让他的看法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电影《破·地狱》中,有一些剧情通过整理遗容的情节,深刻地体现了死者的尊严和体面。例如,熙雯是一位癌症病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由于化疗的原因,头发掉光了。片中的男主人公、葬礼经纪人魏道生帮她穿上了生前最喜爱的衣服,还特意送了一个假发给熙雯,让她能够以最美的姿态和朋友们做最后的道别。还有,道生为死去的喃呒师傅文哥换上西装,因为文哥这辈子都没有穿过西装,一直渴望能穿一次。道生在他死后,帮他完成了这个最后的心愿。
陈茂贤透露,写这些剧情其实是为了平复自己内心的遗憾。外婆过世时,他很想帮外婆完成她的心愿,比如让外婆穿上她喜欢的衣服,但由于传统习俗的限制,外婆最终还是穿着寿衣离开了。他后悔自己没有坚持,所以希望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告诉所有观众,我们是有权利自己做出选择的。
后来,陈茂贤带着电影《破·地狱》到世界各地进行宣传。在马来西亚,他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自媒体创作者,同时也是殡葬行业的第三代传人。这位创作者告诉他,如果想要走得体面、有尊严,就必须时刻思考死亡,因为人生充满了无常。他自己随身携带了一个“人生行李箱”,里面装着关于他的一切资料,包括出生证明文件、银行存单、保险合同等。他还挑选了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以及一身喜欢的衣服,为将来的葬礼做好了准备。他坚信,自己的葬礼由自己做主,这样才能走得更有尊严。
一开始创作剧本时,陈茂贤常常陷入深深的思考:生命存在的凭证究竟是什么?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身体回归大自然,只有那些认识我们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才能留存我们的痕迹。而当这些人也都相继离开人世后,还有谁会记得我们呢?这种想法让他感到非常悲观,觉得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电影拍完后,剪辑工作持续了9个月,前后一共剪出了48个版本,而且每个结局都是悲惨的。几乎所有的演员读完剧本后都向陈茂贤表达了担忧,他们觉得这个电影太惨了,希望能换一个比较好的结局。饰演道生的黄子华更是激烈反对,他严肃地说:“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正能量带给观众。如果观众看了你的电影,产生了不好的情绪,甚至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是我们担当不起的。”突然有一天,陈茂贤意识到黄子华说得很对,于是他重新剪辑出了第49个版本,改成了现在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结局,他希望观众能够在结局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后来,这部电影在许多电影节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香港亚洲电影节放映时,反响十分热烈。当天晚上,陈茂贤和团队开心地庆祝时,遇到了一个女生。女生告诉他们,她本来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但看了这部电影后,重新获得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天,他们又遇到了一位婆婆。婆婆看完电影后找到他们,激动地说她本来打算自杀,连东西都准备好了,还做了详细的自杀计划。但看了这部电影后,她被道生最后的独白深深感动了。她哭着说:“我不知道香港700多万人里,你们的电影能够救多少人,但是起码你们救了我。你们的电影有很大的力量,让我决定继续活下去。”
《破·地狱》里的一些台词后来成为了金句,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比如道生说过,“活人也需要破地狱,活人也有很多地狱”。电影结尾处道生的一段独白,更是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段独白是这样说的:“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一定是赚了,不需要介意什么时候下车,不如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段独白是陈茂贤后来加上去的,他想用这句话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
陈茂贤满怀感恩地表示,非常感谢大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就像是他写给人生的一封信。其实,他也很感激这部电影,虽然到现在他还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但起码拍完这部电影后,他能够慢慢地迈出第一步,去感受人间的温暖,去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
最后,陈茂贤满怀期待地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学习,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他期望每一个观众看完《破·地狱》之后都能够获得正能量,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围绕香港导演陈茂贤创作电影《破·地狱》的经历展开,从他儿时对葬礼的印象、外婆离世的悲痛,到深入殡葬行业取材、电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转变,展现了他对生死和生命意义的探索。电影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拯救了一些陷入困境的人,让观众从中获得正能量。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努力寻找人生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