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州黄埔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通过介绍区内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布局、协同创新等方面,展现了黄埔区作为广东新药研发高地的实力与潜力。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康方生物的生物制药基地正稳步运转,为生物医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画面中,利德健康技术专家正在专注地进行细胞实验,每一个操作都蕴含着对生物医药未来的探索。(通讯员 李剑锋 摄)
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上,一则消息引起了公众对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提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生产的新药,击败了全世界最畅销的抗癌药”。这款备受瞩目的新药,正是全球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它产自康方生物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生物制药基地。将目光转向新药的产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这里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汇聚了众多像康方生物这样的“明星企业”。黄埔区连续5年获批1类创新药上市,累计达到9个,占全省的5%,无疑是广东新药研发的高地。众多优秀企业的集聚,共同勾勒出了该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版图。近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行首场活动走进了黄埔生物医药产业,与多家优质药企展开了深入对话。人们不禁好奇,这群创新的主力军,在黄埔这片土地上究竟酝酿着哪些生物医药的“绝招”呢?从数据上看,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惊人的速度。2017年,该区生物医药企业主体数仅为1000家,而如今已激增至4800家,增长了3.8倍。其中,培育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28家、专精特新企业382家,上市企业达到20家,占全市的74%。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实现了翻倍,占全市的57%。药企与创新成果“双井喷”与传统印象中广州“工业一哥”的标签不同,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正成为“新黄埔”的亮丽名片,而黄埔也在全力打造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广州集聚了65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其中超7成布局在黄埔。黄埔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岳霄霄用一组数据,生动地展示了黄埔生物医药产业的“加速度”:全区生物医药企业主体数从2017年的1000家增至如今4800家,增长了3.8倍;培育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28家、专精特新企业382家,上市企业达到20家,占全市74%;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实现翻倍,占全市57%。“广州生物医药看黄埔”,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规模的急速增长让黄埔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呈井喷式爆发。据统计,黄埔几乎每年新增新药临床批件近百张,数量占全市90%以上,连续4年全省第一。过去五年,黄埔每年都有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涌现出了不少里程碑式的拳头产品。例如百济神州的替雷丽珠单抗注射液,它是获批适应症数量最多的PD – 1抑制剂。走进黄埔的创新药企业,新药临床试验进展、上市计划是各家企业挂在嘴边的“小目标”。赛莱拉作为全国领先的干细胞创新型企业,自主研发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新药”,成为广东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干细胞国家1类新药。该公司创始人陈海佳透露,“这款新药已在多家医院开展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正加速迈向产业化”。麓鹏制药专注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创新药研发,其核心项目洛布替尼、乐托克拉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定位全球市场。目前,这两个项目已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开展临床试验,进入上市前最后阶段的关键注册研究。该公司行政副总裁胡龙飞介绍,洛布替尼是我国首个被认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突破性疗法的BTK抑制剂,还是全球首个第四代BTK共价兼非共价抑制剂,“它能与其他多种抗癌药联用治疗不同适应症,预计今年上半年递交NDA(注册上市)申请。”在企业“当家人”们看来,创新药能够从无到有、从实验室走向全球赛道,离不开各种有利因素的叠加。陈海佳指出,“广州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丰富的临床资源,为干细胞产业化转化提供了最佳土壤。”胡龙飞则透露,六年来,广州市提供各类资助1500万元,黄埔区累计提供资助2700万元,通过各类政策和真金白银支持公司的创新发展。全产业链增强集聚效应有趣的是,上述生物医药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平台,这恰恰体现了黄埔在生物医药产业的精巧布局。赛莱拉落户于广州国际生物岛,麓鹏制药扎根于广州科学城,而康方生物、百济神州都将生物制药基地建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近年来,黄埔瞄准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持续发力,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产业链区域分布,涵盖药品、器械、试剂等领域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前几天,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短视频向广大人才喊话,“广州黄埔有攻克医学难题的实验室,更有成就理想的星辰大海”。他所指的广州生物岛实验室,是广东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启动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之一,为诸多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支撑。在2024年3月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大会上,利德健康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通过单细胞多组学科学仪器与自动化细胞治疗装备等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与生物岛实验室进行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合作签约。这家刚落户广州国际生物岛一年多的企业,已成功研发了10款产品。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峰表示,“生物岛通过吸引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打通研发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对我们公司来说有诸多利好。”经过十多年的积累,生物岛已聚集超500家生物医药企业,是全国唯一同时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园区。生物岛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梅花指出,生物岛正推动岛内国有载体租金、物业管理费下调,今年租金整体降幅26% – 40%。同时,搭建医企对接平台,已推动在岛企业11个产品入选广州首批创新药械产品目录,数量占全市目录近1/2,还落地了广州首个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协助科研人员踏出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随着产业空间布局的持续优化,生物岛、科学城、知识城三大核心载体的集聚效应愈发显著,该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获评全国第5,跻身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药械研发与医疗资源加速协同创新为了支持企业创新药械取得突破,政府不仅提供了“真金白银”的资助,更主动破解难题。陈海佳感慨道,“当新药研发需要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源时,各级政府协调医疗机构高效联动,这种支持力度令人振奋!”为了加速创新药成果转化,黄埔正致力于将广州的医学资源优势和自身的产业基础相结合,加速医药研发和医疗临床资源的深化协同创新。黄埔区卫生健康局二级调研员邱芳华表示,“为缩短创新药械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周期,黄埔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在创新药械目录公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确保创新药械迅速进入采购目录。”未来,还将开展院企常态化对接,遴选生物医药产品入院展示,推动中医药院内制剂转化,放射、检验等AI医疗场景应用,拓展大健康产品应用,为创新药械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黄埔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蒋佐龙提到,为助力区内创新药械尽快上市,黄埔构建了全省首个“‘一个平台 + 两条通道 + 三张清单 + 四级联动’ = ‘十分周到’的创新服务模式”。2024年区内药品注册申报量为373件,比2018年增长超3倍。不仅如此,黄埔区市场监管局与属地海关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全省首个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试点工作方案,加速生物医药研发物资入境。广东首个药械注册指导工作站也在黄埔区落地,使黄埔区内集聚省级审评、检验、检查技术平台,区内重点创新产品通过“优服务”通道,实现产品注册检验提速20%。赛莱拉创始人陈海佳称,“从‘千年商都’到‘生命科学之城’,广州用创新与温度成就了赛莱拉梦想”。可以说,以黄埔为主阵地,广州正用创新与温度,为更多生物医药企业打造筑梦首选地。
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州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企业数量增长、创新成果涌现、全产业链布局以及药械研发与医疗资源协同创新等方面。通过一系列数据和企业案例,展现了黄埔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未来黄埔有望成为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热土。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