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关村论坛展开,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在论坛期间对新质生产力与国际合作的内涵及实践的探讨,还提及了当下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向。
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这一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上,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国际合作的深入探讨拉开了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核物理学家马余刚,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科技洞察力,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马余刚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魅力在于将原创性科学突破与市场要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石,其意义远不止于探索自然规律。它更像是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自然的奥秘,另一头通向为民造福、推动科技进步的光明大道。
此次中关村论坛选定“新质生产力”与“国际合作”作为主题,马余刚认为这是高度契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就如同科技发展的加速器,变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当主动敞开大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协同创新的大潮中去,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共同攻克科技难题。
然而,在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上,我们并非一帆风顺。当下,科研成果转化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资金投入不足和长周期资本引入困难成为了突出的瓶颈。马余刚强调,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方的力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造福社会。
本文围绕2025年中关村论坛,介绍了马余刚院士对新质生产力与国际合作的见解,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科研成果转化面临的瓶颈需多方协作解决,展现了科技发展中创新与合作的关键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