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江清明粑:舌尖春意,传承千年团圆情

文章聚焦贵州印江自治县土家族村寨,围绕清明粑这一传统美食展开,详细介绍了清明粑的制作过程,包括米的搭配、清明草的挑选等,还展现了制作过程中的烟火气和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的温馨场景,体现了自然馈赠与人文传承的交融,以及对团圆的美好期许。

春回大地,青山如黛,空气中弥漫着艾草那清新的香气。在贵州武陵山脉那深邃而神秘的深处,印江自治县的土家族村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上演着一场跨越千年时光的春日对话。这里,世代相传的清明粑制作技艺,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山野间鲜嫩的嫩芽巧妙地转化为舌尖上的浓浓春意。自然的慷慨馈赠与人文的深厚传承,在土家人那一双双灵巧的指尖上,实现了完美而和谐的交融。这一抹充满生机的青翠,不仅仅是对先人们的深情告慰,更蕴含着土家人对团圆坚定不移的执着守望。

贵州印江清明粑:舌尖春意,传承千年团圆情

刚刚出锅的清明粑,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吴昌平正站在水池边,专注地淘洗着糯米。他一边忙碌着,一边认真地说道:“我们制作清明粑粑,米的搭配可是一门学问,必须搭配得恰到好处,做出来的粑粑才好吃。一般来说,糯米占七成,粘米占三成,按照这样的配比,做出来的清明粑口感才能软糯适中。”

贵州印江清明粑:舌尖春意,传承千年团圆情

那嫩绿的清明草,是制作清明粑的关键食材。

在山野间,吴昌平正带着杨小容采摘清明草。他一边仔细地挑选着,一边耐心地传授着挑选清明草的技巧:“一定要采摘新长出来的嫩叶子,那些老杆就不要了。只有用嫩叶子做出来的清明粑,口感才好,而且香气扑鼻。”

贵州印江清明粑:舌尖春意,传承千年团圆情

将刚刚采摘的清明草认真清洗干净。

当所有的原材料都准备妥当后,清明粑的制作便进入到了熬制米浆的重要阶段。灶台前,升腾而起的蒸汽宛如一层薄纱,晕染出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吴昌平手持铜勺,缓缓地搅动着锅中逐渐浓稠的米浆,他手腕转动的韵律,仿佛是在绘制一幅精美的水墨画,从容而又优雅。

贵州印江清明粑:舌尖春意,传承千年团圆情

开始认真地揉捏清明粑团。

经过反复揉捏,清明粑团变得瓷实而有韧性。接下来,需要将其分成大小均等的清明粑块儿。这时,厨房里又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吴昌平熟练地将豆腐粒炸至金黄,然后与野葱、辣椒等辅料一起进行翻炒。不一会儿,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馅料便端上了桌。妇女们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蝴蝶,飞快地将馅料裹入那碧玉般的米团中。在她们指尖的流转间,一个个圆润的青团便整整齐齐地盛满了藤编簸箕。吴昌平笑着说:“我们做这个清明粑粑,包的馅是用豆腐做的。把粑粑搓得圆圆的,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贵州印江清明粑:舌尖春意,传承千年团圆情

清明时节,景色宜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在阖家团圆的晚宴上,作为一家之主的杨佳勇,深切地感受着这温馨团圆的氛围。他满脸笑容地举起面前的酒杯,真诚地说道:“清明景和,我们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这顿团圆饭,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文章通过描述贵州印江自治县土家族村寨清明粑的制作过程,从米的搭配、清明草的挑选到米浆熬制、馅料制作、包制等环节,展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描绘了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的场景,体现了清明粑所承载的自然与人文融合以及对团圆、幸福的美好寓意。

原创文章,作者:六合柯慧,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2372.html

(0)
六合柯慧六合柯慧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