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北京马连道茶缘茶城,认识一位 80 多岁的茶界传奇人物方希贤。讲述他 60 多年的做茶生涯,从跑市场到创办民营茶企,从传统工艺到创新制茶,以及他对茶的独特见解和生活感悟。
在一个春日午后,北京马连道茶缘茶城内,依旧带着乍暖还寒的气息。这里热闹非凡,各地茶商们齐聚于此,他们在各自的门店中忙碌地穿梭着,一边经营着茶叶与茶器,一边仔细地清点着即将邮寄的货物。
我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商铺之间,一时间竟迷失了方向。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岩正堂”,于是我向旁边的店家打听。店家一听,立刻心领神会,热情地给我指路:“是找方老吧,您前面直走,左手边就是了。”
当我轻轻推开“岩正堂”的门,一股浓郁的茶香瞬间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正在焙茶的老师傅,他便是方希贤。他微笑着示意我入座,然后开始熟练地沏茶。茶台下,放着焙茶用的焙笼,还能隐隐感受到从里面散发出来的热气。凑近仔细一看,会发现焙笼的边缘有一层白霜,这是焙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我好奇地用手蘸取了一点,放入口中,竟尝到了一丝淡淡的甜味。
方希贤已经 80 多岁了,身形偏瘦,但精神却十分矍铄。他从 1960 年就开始学习做茶,他的理想很简单却又无比坚定——“做到 90 岁”。
上世纪 80 年代初,茶叶经营体制改革,茶农开始自产自销。这一变化让茶农们一时没了销售渠道,茶叶大量积压,茶山也逐渐荒芜,无人管理。在这样的困境下,方希贤毅然决定出来跑市场。1985 年,他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创办了民营茶企。1990 年,他成功打开了潮汕地区的茶叶市场。2000 年之后,他的脚步从武夷山迈向广州,再到北京,一路为武夷岩茶打拼。不仅如此,他还在河南用信阳毛尖改制信阳红,到贵州湄潭制作遵义红茶,去云南临沧、景迈山一带做生普和野生红茶……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在武夷山,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购买桐木关上等的鲜叶来制作正山小种,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然而在 2016 年,方希贤却独辟蹊径,开始尝试用岩茶的原料、白茶的工艺来做茶。他深知,原料是基础,但好茶还需要好的工艺来成就。做茶虽然有基本的程序,但却没有硬性的约束,想要真正做好,并非易事。他常说,要坚守做茶的“正道”,用心去做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茶叶的涩味自会消散。他还谦虚地表示:“我觉得自己是 60 多年的老学徒,80 多岁了,还只是学到一点皮毛,旧的东西学会了,新的东西又不断涌现,哪里学得完呢?学无止境啊。”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它更代表着一种内敛、谦逊、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方希贤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在能买到好茶不容易,很多包装精美的茶叶,看似有档次,但大都是花架子。茶是有内涵的,不需要那么花哨。”说着,他精心挑选了 9 种自己珍藏的茶叶,耐心地教客人如何品鉴好茶。这些茶叶包括甘露红茶、水仙茶、岩茶、肉桂茶、大红袍等,其中最早的产自 80 年代。他告诉我们:“闻香识茶,好的茶,连梗都是好喝的,捻一点点茶叶,泡上几十次,即使茶汤的颜色变淡了,味道还在。”
仔细观察茶叶的包装,上面的字竟都是方希贤的书法作品。原来,他不仅热衷于种茶、做茶,“写茶”也是他的一大爱好。他写的诗“岩骨生活水,花香存高远。久远出陈韵,津润显甘醇”,蕴含着他对茶的深情与敬意,也体现出他人生的豁达与乐观。在他身上,茶的品性和人的性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方希贤对于焙茶和倒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讲究。他说:“我的茶火轻,七分做三分焙,重火伤茶叶,就像不听话的小孩,调皮玩闹的时候,你同他细心讲道理就好,没必要动手打。”在倒茶方面,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倒茶要低倒,特别香的茶拿高了倒,看着好看,香气却飘走了。”
从 1960 年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甲子的时光,方希贤始终沉浸在茶的世界里,他的脑子里还有很多关于茶的奇思妙想,不断地探索、创新,为茶界带来新的活力。
80 多岁茶人方希贤 60 多年的做茶生涯,他从学茶开始,历经茶叶经营体制改革的困境,创办茶企、开拓市场,还不断创新制茶工艺。他不仅对茶的品鉴、制作有独特见解,还将茶与书法、诗歌相结合,展现了茶的内涵与生活智慧。方希贤一生坚守做茶“正道”,不断探索创新,体现了他对茶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