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展开,介绍了该办法将于6月1日起实施,阐述了办法中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规定以及相关专家的解读。
央视网消息:在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潜藏着因不当使用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就拿人脸识别技术来说,它虽然在很多场景下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可能会对个人权益造成一定威胁。为了防范这些潜在风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在3月22日联合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做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首先,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也就是说,不能随意地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去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而是要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并且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何波针对这一规定进行了解读。他表示:“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需要具有一个充分的必要性。例如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是为了保障公共的安全;在小区管理方面,是为了维护小区的安全这一特定目的;在金融支付领域,是为了防止网络电信诈骗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基于这些考量,我们才使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此外,《办法》还对人脸信息的存储做出了规定。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情况外,人脸信息应当存储于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外传输。这一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人脸信息的保护,降低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本文围绕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介绍了其实施时间、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规定以及专家解读,强调了该办法在防范人脸识别技术潜在风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