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浙江的下汤遗址,深入了解其历经的多个新石器文化阶段,出土的碳化稻米、丰富的史前器物,以及近万年前的“村落”建筑特点,探寻这片“风水宝地”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
烟火不断
在浙江的下汤遗址,有一处探方静静诉说着历史。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经历了4个新石器文化阶段的痕迹。(新华社发 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副主任仲召兵研究馆员介绍,下汤遗址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历经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等多个阶段,几乎贯穿了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整个发展历程。仲召兵研究员表示:“它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过程。”
参与下汤考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吕厚远研究员向记者透露,下汤遗址能够完整地保存不同文化时期的连续地层,这在考古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样本。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也指出,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全过程,下汤遗址在全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实际上,下汤遗址的历史跨度远不止新石器时代。这里还留存着商周、唐宋、明清时期的遗迹。仲召兵解释说,下汤遗址所在之处地处相对独立的盆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它东西临水,既能方便获取水源,又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袭,而且土地平坦开阔,非常适合农耕生产,无疑是一片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
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新华社发 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形状细细长长,与现在的粳稻颇为相似。这些碳化稻米仿佛是时光的使者,是上山时代留给后人的珍贵见证。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表示,这些碳化稻米已经呈现出驯化的特征。而吕厚远团队在更深的未经人类扰动的生土层里,还发现了距今4万年 – 2.7万年的野生稻遗存。
那么,当时的先民收获稻米后是如何处理的呢?在下汤遗址的中心台地,考古人员发现了多个石磨盘。显然,这里曾经是一座热闹的“食物加工场”,加工的粮食主要是稻米,同时也有橡子、薏苡等。此外,猪、鹿、鸭、鳖等多种动物的遗存,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颇为丰富的“史前食谱”。
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下汤遗址的先民就很有“仪式感”,在各处台地上,考古人员已经发现了50多座器物坑,使得下汤遗址成为上山遗址群中器物坑最多的一处。
图为下汤遗址出土的小陶杯和大陶缸。(新华社发 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下汤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陶杯、陶盘、陶壶、陶缸、大口盆、筒形罐、圈足罐、平底罐等,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珍贵的“万年陶器”出土后,都被妥善存放在下汤遗址的库房里。
其中最大的陶器是一口直径达46厘米的陶缸,令人惊奇的是,缸里还塞进了15件陶器。在这15件陶器中,最小的是一件陶杯,口径仅有3厘米,和人们现在常用的酒盅茶盅十分相似。至于这个小陶杯里曾经盛过何种饮料,只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了。
远古“建村”
下汤遗址是以其所在的横溪镇下汤村命名的。而在近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时期,这里就已经存在着一个“村落”。
那么,最早的“下汤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考古发现,上山时期的先民既巧妙地借助了自然地貌,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他们以一处自然台地为中心建造“村落”。在中心台地,考古人员发现了4座集中分布的房址,其中有1座圆形房址和3座长方形房址。
仲召兵介绍说,这两种房址的建筑方式存在明显区别。先民在修建圆形房址时,先开挖圆形地槽,然后在地槽里竖起房柱,从而留下了一圈柱洞遗迹;而“方房子”则采用基槽式基础,不过槽底并没有留下柱洞遗迹。
专家推测,基槽里原本可能埋着木质的地栿(地梁)或者立着木质墙板,因为在有的基槽两侧发现了柱洞遗迹,这些立柱可能是用来支撑或加固墙板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下汤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包括其历经的多个新石器文化阶段、出土的碳化稻米和丰富的陶器,以及近万年前的“村落”建筑特点。下汤遗址不仅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也为研究人类史前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对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