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报》的《非常对话》栏目,包括该栏目的创办背景、运营方式、邀请嘉宾以及取得的成果等内容,展现了栏目在推动文学交流、传承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非常对话》栏目主编为季风。
这是《非常对话》往期版样。
### 遵循报纸规律 让“对话新闻”添活力
《阳光报》是西安数家省级都市报之一。在过去,西安本地都市报在新闻竞争中存在新闻同质化、栏目相似度高的问题。为了在传统的新闻模式中寻求突破,就像在老树上催生出新芽一般,《阳光报》开设了《非常对话》栏目。自开办伊始,该栏目便受到了文化行业的广泛关注。栏目邀请了文学界的众多重要人物,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现象等话题。在2022年11月中旬,正值改革先锋、作家路遥逝世32周年忌日,栏目组组织了重读路遥作品的活动。在此期间,采访了陕西社科院文学所的张艳茜。在访谈过程中,他们一起追溯了中国作协西安分会的几处办公位置,深入研讨了从延安硝烟中走出来的作家柳青、王汶石等,以及在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第二代陕西作家的贡献。这次访谈进行了长达50年的历史性梳理,整理出了近两万字的内容并发表,最终该访谈获得了2022年度陕西新闻三等奖。在实践操作方面,栏目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讲述历史故事,并巧妙地将其与现实叙述相连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刻板生硬。同时,栏目组还密切留意社会上的各种评论,把握好访谈的尺度和分寸。一是避免访谈内容空洞化、模式化,以免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二是防止提出的问题过于老套,导致嘉宾只能老调重弹;三是杜绝因顾虑求稳而让访谈回到老路上去。
### 彰显问答特征 设计问题上会“点”那“一把火”
《非常对话》栏目在采写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主持人需要主动深入访谈,投入足够长的时间,做到提问有章法、回答有技巧、张弛自然,并且把控好气氛的松弛度。主持人在准备话题进行设问时,会精心选择角度,避免陷入常规性报道的千篇一律。一方面,主持人会对嘉宾进行适当提醒,大致预知他们可能的回答内容;另一方面,也会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了解他们想要知晓的信息。这种两头兼顾的方式,就如同“中央厨房”的厨师一样,该“鼓风”的时候“鼓风”,该“下料”的时候“下料”,在关键时刻撒下点睛的“一把盐”。主持人要善于掌控全局,巧妙地“烧好锅”“加把火”,让整个访谈作品如同“一席盛宴”,做到“色香味美”。张艳茜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她曾在陕西作协《延河》月刊工作多年,在30年的工作生涯中,与众多作家交往密切,熟知他们的写作情况和生活,是作家们的好朋友。她在文学领域经验丰富,获得过多项政府级奖项。在栏目设计中,注重改进文风,避免浮夸,采用真切、朴实的笔法,整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典型事迹,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张艳茜在访谈中谈论了与文学大师共事的经历,以及见证他们对当代文学的贡献。此后,该栏目固定下来,并将“改文风”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近3年来,《非常对话》栏目已经制作了30多期,邀请到了许多在陕西乃至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和评论家。其中有从北京离休后依然专注笔耕的老评论家阎纲先生,还有代表当代文学高度的贾平凹、莫言等;以及曾经担任大型电视剧《水浒》、电影《霸王别姬》编剧的杨争光、芦苇等。这些嘉宾在上世纪80年代当代文学的高光时刻脱颖而出,在新时代依然保持着昂扬的创作激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文学界资深人士的参与,《非常对话》栏目见证了陕西文学的发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为线上、线下的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陕西文学的机会,丰富了公众对文学发展的认识,为文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窥见文学殿堂精彩故事和深厚底蕴的窗口。
### 眼睛朝下看 话题要实在
“对话新闻”的嘉宾大多是行业领域有建树的创作者、研究者,他们所带来的话题往往能够提供前沿、最权威的信息,这也使得《非常对话》栏目能够突出访谈的深度。主持人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在熟悉的话题上不能喧宾夺主,要将话题引导到正确、理想的范围中。在脱稿内容上要随时进行补充,如同在对话中按着脉线找“矿”一样。在提前“圈定”的边界线里,将话题圈定在“矿物富集带”和“蚀变带”,这就是访谈的“金矿”,能够凸显出主持人的匠心独运。在后期文字整理上,也会穿插“追光”,让内容故事化、情节化,把散乱的“珍珠”变成有价值的“项链”。栏目邀请的嘉宾涵盖了不同的背景和创作领域,如小说、电影剧本等,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在实际操作中,主持人与嘉宾深入对话,展现了贾平凹、莫言等著名作家的创作理念、文学观点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同时也充分讨论了文学在当下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嘉宾芦苇作为电影编剧,编写过《活着》《霸王别姬》等电影剧本,在对话中分享了他对剧本创作的看法和经验。此外,栏目还邀请了新一代青年作家,分享他们的创作历程和对文学的理解,体现了对传统文学的尊重和传承。2025年春,《阳光报》进行了改版。在报社领导的认真指导下,编辑部群策群力,采用文字配图的新闻表现形式,力求在5G时代坚守一份“白纸黑字”,让思想记录有迹可循,让新闻成为一份未来历史“竹简式”的档案记录。《非常对话》的话题多是“眼睛向下”,坚持平民观点,在内容上不断改进,与嘉宾对话突出更多“非常”性、非常“实话”、非常“新话”,推出更多具有思想性的佳作。在整理文风上,力求清新,避免冗长空洞、言之无物、空泛的套话,让内容不刻板、不生硬、不随意拔高,杜绝虚假不实。
本文围绕《阳光报》的《非常对话》栏目展开,介绍了其创办背景是为打破本地都市报新闻同质化问题。阐述了该栏目在运营中遵循报纸规律,通过巧妙对话形式连接历史与现实,彰显问答特征,精心设计问题把控访谈节奏,邀请众多文学界知名人士参与。还强调了话题实在,提供多元视角,关注文学在当下的地位和作用。改版后力求坚守传统新闻价值,话题坚持平民观点,文风清新,致力于推出思想性佳作,为文学交流和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