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国内医药外包(CXO)企业,深入剖析过去一年该行业在《生物安全法案》和投融资趋冷背景下的艰难处境。通过对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等订单回暖情况的分析,探讨新赛道崛起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指出部分企业业绩下滑表明行业拐点尚未真正到来,最后展望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过去这一年,国内医药外包(CXO)企业的发展可谓是波折不断、如履薄冰。一方面,美国出台的《生物安全法案》,就像一把高悬在部分CXO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热度的逐渐冷却,让处于创新药研发上游的CXO行业,更是被笼罩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在这凛冽的寒冬之下,CXO企业纷纷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有的企业选择打起“价格战”,试图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有的企业开始调整海外资产布局,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影响;还有的企业则将目光瞄准新兴领域,积极进行转型,力求在新的赛道上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春日已经悄然来临,国内CXO行业是否已经成功度过寒冬了呢?
头部订单初现回暖
在CXO行业中,药明系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然而,它也是去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冲击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二级市场上,药明康德A股股价的走势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去年,其股价一度从70多元的高位急剧滑落至不足40元,市值更是蒸发超过千亿元,这让投资者们忧心不已。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出现了转机。由于《生物安全法案》始终未能通过立法程序,去年下半年,药明康德的股价又开始有所回升。截至3月25日收盘,药明康德A股报收66.59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14%;H股报收67.9港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09%。
从业绩方面来看,2024年全年药明康德的营收虽然略有下滑,但订单量却实现了增长。公司去年全年实现营收392.41亿元,与上一年相比下滑了2.73%;归母净利润达到94.5亿元,同比下滑1.63%。
在订单方面,截至2024年末,药明康德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金额高达493.1亿元,同比增长了47.0%。分地区来看,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为人民币250.2亿元,若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7.7%;来自欧洲客户的收入为人民币52.3亿元,同比增长14.4%;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为人民币70.7亿元,同比下降3.5%;来自其他地区客户的收入为人民币19.3亿元,同比下降11.4%。
对于《生物安全法案》所带来的影响,药明康德也做出了回应。公司表示,了解到美国第118届国会已于2025年初届满结束,在这期间没有通过《生物安全法案》相关提案。截至目前,美国第119届国会也尚未有任何重启该法案立法流程的提议。公司会继续密切关注立法动态。
对于药明康德在这场风波之下依然能够保证相对稳定的业绩情况,众诚智库董事长杨帆向记者解释道,首先,药明康德拥有强大的全产业链协同效应。在医药合同研发(CRO)和医药合同研发生产(CDMO)领域,其一体化能力远远超过同行。同时,在一些新兴赛道的布局上,药明康德也领先于其他企业,这使得它能够承担高附加值的全球订单。
其次,药明康德具有分散化的客户结构。公司在全球拥有大量的客户,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其他海外基地如新加坡、德国等,能够有效地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因此,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药明康德能够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最后,药明康德对长尾订单的锁定能力也很强。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在手订单493.1亿元,这充分反映出公司对行业周期的穿越能力。”杨帆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药明康德之外,康龙化成和阳光诺和也分别在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示,公司去年的订单量有所回暖,营收实现了增长。
风口下的新机遇
CXO行业订单量的增长,与近年来多肽类药物、ADC、核药等新赛道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以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 -1)药物为代表的多肽类药物,无疑是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内的焦点。东吴证券方面表示,多肽类药物的火热使得原料药需求激增,全产业链呈现出高景气的态势。然而,多肽类药物的合成过程复杂,规模化生产的壁垒较高。因此,研发实力强、具备先发优势的原料药和CDMO企业将从中受益。
诺泰生物就是多肽类药物产业链上的典型代表企业。2024年全年,诺泰生物的营业收入达到16.2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近六成;归母净利润为4.01亿元,同比增长145.94%。
在三季报中,诺泰生物就曾透露,多肽原料药等收入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后续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公司又称,2024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药明康德也在2024年年报中提及了多肽类药物订单的增长情况。据了解,药明康德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2024年所带来的收入达到人民币58亿元,同比增长70.1%。截至2024年末,药明康德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103.9%。
在产能方面,截至2024年末,公司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增加至4.1万L,预计到2025年末将进一步提升至超10万L。
东曜药业更是凭借CDMO业务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去年全年净利润达到3475.7万元。据了解,东曜药业去年全年新增CDMO订单58个,其中有48个为ADC项目。
对于创新药产业近年来出现的新风口,杨帆表示,GLP -1、ADC双抗以及细胞治疗等新赛道的崛起,为CXO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杨帆指出,药明康德等企业已经在GLP -1等热门赛道上提前进行了布局,通过增加产能、提升技术水平等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药研发政策的落地和新药赛道的不断涌现,CXO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需要紧跟政策和市场趋势,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和提升创新能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行业拐点尚未真正到来
尽管部分头部CXO企业已经稳住了基本面,全球投融资市场目前也有所回暖,但在业内人士看来,CXO行业的拐点尚未真正到来。
从全局来看,依然有部分CXO企业未能穿越行业周期,去年业绩出现了大幅下滑。最先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科创板明星CRO企业美迪西。
美迪西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去年全年亏损2.32亿元至3.47亿元。对于大幅亏损的原因,美迪西表示主要是受到医药行业投融资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
被称为“猴茅”的昭衍新药2024年业绩也继续大幅下滑,全年预告营收19.17亿元至21.19亿元,与上一年相比下滑了10.8%至19.3%。归母净利润在5868.8万元到8803.2万元之间,同比下降77.8%至85.2%。
昭衍新药将业绩的持续下滑归因于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签单压力增大,订单价格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毛利率同比降低。
此外,泰格医药和凯莱英去年的业绩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在杨帆看来,头部CXO企业可以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和技术壁垒来缓解地缘风险,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个CXO行业都已经迎来了转机。
“目前CXO企业仍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客户流失、成本上升等挑战。因此,行业的整体转机还需要更多企业的业绩改善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稳定来验证。”杨帆说道。
展望今年CXO行业的整体情况,杨帆表示,一方面,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崛起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为CXO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政策变化等仍可能对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杨帆指出,CXO行业有望在创新药研发需求增长和新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但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未来分化与结构性机会仍然存在。
本文深入分析了国内CXO行业在过去一年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部分头部企业如药明康德等订单回暖,新赛道崛起带来了新机遇,但仍有部分企业业绩下滑,行业整体拐点尚未到来。未来,CXO行业虽有发展空间,但企业需提升实力应对不确定性,行业分化与结构性机会并存。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