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对马家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详细介绍了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成果,文保员和科技手段在遗址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当地通过创新呈现方式和提供体验机会推动马家窑文化的传播与文旅融合。
图为临洮县博物馆展厅,这里承载着无数关于马家窑文化的珍贵记忆。
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野外,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馆员赵志刚正专注地寻觅着夹在土层间的彩陶片。他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坚信“多一点探索,就多一些对历史文化的触摸”。百余年前,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惊现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后来,考古学家夏鼐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1年前,临洮县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开启了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性科学发掘。前不久,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更是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多年来,临洮县始终不懈探索,致力于推进马家窑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全力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眼里是陶片,心里是整个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可细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这3个类型。而野外调查是了解文化遗存的基础工作。10余年来,赵志刚的足迹遍布临洮的各个乡镇。他深知“野外调查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勘探、试掘等才能更顺利”。赵志刚常说:“眼里是陶片,心里是整个马家窑文化。”进入发掘阶段,文保工作者面对繁杂的陶片、石器和遗迹等线索,既需要有俯下身子仔细研究的耐心,也需要有回望历史的广阔视野。在寺洼山村的一处发掘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委手持一张地形图,目光落在一处山崖上。那里是历经数年发掘、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发掘区,房址、窑炉等遗迹星罗棋布。11年前,郭志委从北京来到临洮工作,他精心组建起考古团队。在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内,他们发现了近百座房址和窖穴、窑炉等遗迹,收集了大批陶器、石器等遗物。如今,上百万片陶片整齐存放在西北工作站中。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地将其一片片清洗、分类、拼对、修复,最终复原出千余件较为完整的陶器,为后续的学术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在寺洼遗址,郭志委和团队有了新的重大发现——5000年前经过精心规划和精准测量的大型设施,其周围还分布着房址、窖穴、窑炉、作坊等。郭志委不禁思考:“这会不会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中心性聚落?专门的作坊区是不是一处区域性制陶中心?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他认为,这次考古发现为研究当时聚落和社会提供了全方位信息,对中华文明探源关键时期黄河上游乃至西北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和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大家保护遗址的意识更强了,也更主动了”无论农忙还是农闲,马家窑村村民马如朝总会经常前往地里。他是一名文保员,巡查就是他的工作。在临洮县,像马如朝这样的文保员还有60多名。他们由县文物保护中心聘任,辅助遗址的日常巡查和监管工作。目前,马家窑遗址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寺洼遗址面积更是在200万平方米以上。这里蕴藏着大量的文化遗存,很多地方尚未经过考古发掘。有了文保员的助力,全县160多个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被纳入了日常巡查范围。临洮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于欣雨表示:“村民熟悉当地情况,能帮助我们有重点地开展保护工作。”这里所说的“重点”,既包括重点地段,也包括重点时刻。在人员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文保员密切关注人为设施、机械操作是否合规;在玉米秆密集长高的时候,文保员会深入田地深处巡查,以防不法盗挖行为的发生。除了发动村民参与保护,科技也成为了遗址保护的重要帮手。在临洮县博物馆监控中心内,36块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不同遗址的画面。2019年,针对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洮县启动建设安防工程项目。140多个智能监控设备覆盖了全部重点区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实况,监控内容还同步给县公安局指挥调度中心,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存,更要提升全民的文保意识。2023年,《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通过并正式实施,当地多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临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维山说:“通过立法,大家保护遗址的意识更强了,也更主动了。”### “让更多人愿意听跨越千年的彩陶故事”伴着明快轻盈的旋律,十几名演员身着带有马家窑文化特色纹饰的衣服走上舞台,这是情景舞蹈《再现马家窑》的演出现场。台下,导演郑华认真记录着观众的反应。郑华和20多名演员来自临洮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2022年,他们开始精心策划、排演《再现马家窑》。这支舞蹈不仅生动再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发掘场景,还设计了考古学家与当代讲解员的“跨时空交流”。郑华介绍说:“呈现方式也要创新。”团队自主设计出20多套服饰,每套衣服上的纹饰都各不相同。象征河流永恒奔腾的波浪纹、漩涡纹,富有生命力的动物纹,饱含动态美的几何纹……这些纹饰呼应着不同时期、地点和人物。除了线下演出,临洮县还组织演职人员在临洮县博物馆大厅录制舞蹈段落,并配以文物知识介绍,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临洮县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上。能在线上观看的不只有舞蹈。在临洮县博物馆官网上,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览“彩陶文物展”。不少游客在线上体验后,还专程来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数字智慧展厅和数字文物墙成了热门“打卡地”。在200多平方米的数字智慧展厅里,一名游客将手放在互动投影触摸墙上,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四圈漩涡纹彩陶双耳罐的声画资料就投射在前方银幕上。一旁的体验区里,五六名小朋友聚在一起操作大屏,体验以文物为主题的益智游戏。360度全息投影、滑轨屏也从不同方面介绍着彩陶的前世今生。数字文物墙是马家窑文化的数字化成果,它循环展示着200多件珍贵文物。游客轻触屏幕、拉伸图片,就能放大文物的细节和内部结构。2023年至今,已有39.7万余人次走进临洮县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彩陶的魅力。临洮县博物馆馆长李玉宏说:“采用多种传播形式,让更多人愿意听跨越千年的彩陶故事。”不仅如此,临洮县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体验机会。在当地的陶艺体验中心,陶艺师边演示彩陶生产的全过程,边进行讲解,从加工泥料、拉坯、装窑、绘制到出厂,吸引了不少游客动手参与。走出体验中心,游客还可以参观彩陶文化展示馆、逛陶艺商业街、参加科普和研学活动。2024年,300多万人次游客走进临洮,走近马家窑文化。临洮县委书记张振亚表示:“我们将依托马家窑文化,继续盘活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拓展文旅融合空间,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本文全面介绍了临洮县对马家窑文化的多方面工作。考古工作者不断发掘研究,为文化探索提供了珍贵资料;文保员和科技手段助力遗址保护;当地通过创新文化呈现形式和提供多样体验活动,推动了马家窑文化的传播与文旅融合,未来还将持续盘活文化遗产资源,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