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生态环境部 2025 年 3 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展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介绍了卫星遥感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现有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 2025 年 3 月 26 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 3 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回答相关提问时指出,“卫星遥感监测是现代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天眼’。在整个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中,卫星遥感手段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特别是在大尺度、远距离、非接触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显著优势。”
蒋火华谈到,近年来,尤其是“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 7 颗在轨卫星,初步构建起了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像卫星、无人机等为代表的遥感手段,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未来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
他强调,“遥感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第一技术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是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主渠道”,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通过卫星遥感完成了多轮次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主动发现了各类违规开发活动,为生态监管提供了宝贵的问题线索。同时,还通过卫星遥感发现,自 2000 年以来我国“绿线”已向西移动约 300 公里,这一成果与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契合。
遥感也是支撑污染防治攻坚的有力协同手段。蒋火华介绍,在监测支撑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方面,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协同。以长江、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为例,不少地方采用三级排查模式,其中第一级排查就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后续再组织人员对疑似排污口进行现场排查。
蒋火华还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也在积极研究卫星等遥感手段在固体废物治理领域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态环保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遥感手段就及时跟进服务到哪里。
此外,遥感还是服务“双碳”战略的高效监测手段。生态环境部利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和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等 3 颗国产环境监测卫星,加快探索“双碳”监测的中国方法和中国产品。目前,已开展温室气体年度遥感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国内外重点区域甲烷异常排放点位。
不过,蒋火华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卫星遥感监测方面还有很多短板弱项,距离高时间、高空间、高浓度分辨率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发挥好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让卫星遥感的“天眼”越来越清晰,视野越来越宏大,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遥感贡献。
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在生态保护中的多方面作用,包括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污染防治攻坚、固体废物治理、“双碳”战略等。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短板。未来生态环境部将提升监测能力,发挥遥感优势,探索新技术联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