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展开,介绍了科技成果的两类本质,强调产业需求对转化的关键作用,分析了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机制,最后指出新质生产力崛起需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落地能力。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转化的科技成果,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科技成果,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精准地锚定了产业痛点。它就像是一把精心打造的“定制钥匙”,能够直接指向企业在研发、生产或者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这类成果往往是针对特定产业需求而研发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旦投入使用,能够迅速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另一类科技成果,则着眼于揭示科学规律或技术原理。虽然在诞生之初并没有明确的应用场景,但它却如同万能的“通用密码”,可以在多个领域被复用。这类成果为产业界提供了底层创新的工具箱,为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这类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科技成果的推动。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科技成果,要想促进其顺利转化,产业需求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同时,这一转化过程还需要制度、金融等全链条创新生态的有力支撑。只有产业有需求,科技成果才有转化的方向和动力;而完善的制度和金融支持,则能够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保障。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仅为6.8%,远远低于企业的51.6%。深入分析其根源,主要在于科研评价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更注重学术成果和论文发表,而对产业实际需求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前亟需建立“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有效机制。例如,可以设立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鼓励科研人员针对产业界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攻关;推动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并实现常态化运行,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再比如,鼓励科学家进入企业董事会,让他们能够直接将技术洞察注入企业的战略决策中,使科研成果更好地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将科技创新所具备的“供给优势”成功转化为产业需求的“落地能力”,我们才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伟大跨越。
↑专家观点
梁正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介绍了科技成果的两类本质,强调产业需求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分析了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机制,最后指出要实现新质生产力崛起,需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落地能力,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