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冲击下中国大学的转型之考,当AI遇上中国大学,文科缩招与教育模式变革

本文围绕2025年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国大学的变革展开,探讨了AI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文科缩招争议、学科专业调整与重构、招生与培养模式变革等问题,通过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忆粟的观点,深入分析了中国大学在新环境下应如何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大学迎来了2025年。这一年,注定是充满变革的一年。中国大学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凭借战略的敏捷性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的宝贵机遇,一场新的征途已然开启。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带来了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技术该如何为学科建设赋能?它又会给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哪些启示呢?为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所发生的变化,澎湃新闻特别推出了“大学2025”专题。

今年该专题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哪些层次的高校更应该缩减文科招生规模呢?

2025年:人工智能冲击下中国大学的转型之考,当AI遇上中国大学,文科缩招与教育模式变革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红,再次引发了关于文科存续价值的激烈讨论。“大量文科生将被AI取代”的舆论不断发酵,争议的焦点已经触及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命题。在智能技术重构知识生产方式的当下,我们该如何重新确定人文学科的价值坐标呢?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忆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我支持文科缩招,但缩招更应该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他认为,顶尖院校有必要保持适度规模的精英化文科教育,然而中底部高校必须直面现实。当文凭带来的溢价逐渐消退,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就必须进行转型。

周忆粟还指出,文理工科都面临着AI的冲击,争议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科对立,更需要关注高校专业设置与教育质量的本质关联。他强调:“核心是能否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AI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澎湃新闻:AI对高等教育的核心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忆粟:AI对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冲击是,原本偏向“工厂化”的大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要被淘汰了。传统的大课制、以应试为导向、文凭驱动的培养模式可能不再适用。这种冲击具有学科普遍性,文理工科都会受到影响。无论是程序员担忧AI编程替代,还是文科从业者面临职业危机,本质上都是中低端知识工作的价值重构。

澎湃新闻:当前“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您如何看待文科缩招争议?

周忆粟:文科的价值和贡献是现代文科发展的核心命题。这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文科究竟能提供什么,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理工科更容易直接找到答案,无论是市场、产品还是技术,它们之间的映射关联相对明显且较强。

在当前的讨论中,文科和理工科的对立很容易引发社会情绪,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从中国大学的招生情况来看,周忆粟支持文科缩招,但他认为更应该缩招的是中底部普通高校。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呈金字塔结构,顶尖院校占比相对较小,二本、三本院校构成了庞大的基座,绝大部分高校处于底层,在一般公众的讨论中往往被忽视。顶尖高校的改革可能更容易引起关注,但实际上大部分普通高校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力军,学生人数占比较大,也是大学扩招潮的主要对象。这些中底部高校在扩招过程中,由于文科专业办学成本低、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了大量生源。但我们需要审慎评估,这类专业究竟为学生和社会创造了多少实质性价值。

大量白领工作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变化而出现的,大学在培育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不可否认的是,这类扩张的文科专业给学生提供了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在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上,有大学文凭和没有大学文凭有着很大的区别。但随着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文凭带来的优势已经不如以前那么明显了。

周忆粟认为,顶尖学校有必要保留适当规模的文科专业,而中底部普通高校需要严肃考虑缩减那些缺乏核心技能的专业。文科缩招争议背后,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高校的院系设置和专业设置问题。

学科专业调整与重构

澎湃新闻:那高校是否应该重构文科课程体系,侧重培养AI不可替代的能力?如何平衡传统人文教育与技术工具应用?

周忆粟:这涉及几个不同方面。一是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它需要如何发展和引领;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发展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不能将单个学校孤立看待。

基础文科加专业技术的双专业实施起来并不困难,但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形式上的任务,那么教学最终还是无法真正发挥育人作用。我们需要思考,大学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一方面,就业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产生活实践是否被AI改变?如何被AI改变?另一方面,教授课程的人是否了解AI的重要性?是否具备教授新课程的能力?

精英型文科人才在AI时代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多科技公司在产品设计、用户研究等岗位持续吸纳优质文科生源。例如,从DeepSeek的招聘要求来看,他们也会招收文科生。随着AI的出现,岗位要求可能会变得更高,但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涉猎广泛、博闻强识,自驱力强、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和统筹能力,责任心强”都是顶尖文科人才的特点。

澎湃新闻:近几年国内也撤销与新设了不少工科专业,迎来了史上最热调整潮,应如何界定“过时的工科专业”?撤销专业时,如何避免“一刀切”并妥善处理师资、学生等遗留问题?

周忆粟:过去十年我国科技快速崛起,得益于高校培养的庞大理工人才储备。专业的存续主要看两层逻辑:一是市场信号层面,只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市场传递的信号足够强,那就继续培养;如果培养的人就业困难,那就进行改革,优化课程培养方案;如果改革后还是不行,只能撤销。二是国家战略层面,决策转化到市场,市场又会影响学校,这是一个多重链接的系统,需要前瞻布局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

专业存续应该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就业数据、产业反馈、师资结构需要形成闭环调节。对于裁撤专业,应该建立教师柔性退出机制,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实现平稳过渡。通常来说,即便专业裁撤,建议仍然保留教师的职位,直到这批人退休。

招生与培养模式变革

澎湃新闻:近年部分高校扩大AI相关专业招生,但师资与硬件资源可能不足。如何避免盲目扩张?

周忆粟:我们很难精确预测哪些专业未来一定有需求并且能够发展得好。从曾经的大数据到现在的AI都是大热点,这实际上是高等教育迭代的常态。当前AI专业建设存在过热隐忧,这一点他很认同。关键不在于追逐热点,而在于夯实教育质量。

资金和资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最核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培养框架到底是什么?”不管在什么培养框架下,怎样能做得更好?这超越了简单的文科和理科对立,核心是能否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澎湃新闻:针对AI技术快速迭代,是否需缩短教育学制,例如压缩本科通识教育周期,或增设更多微专业、技能认证项目?

周忆粟:他认为与其机械地压缩学制,不如推进教学模式革新。核心问题不在于读几年,而是在给定的时间里到底让孩子学习多少东西?如何将学制与学习内容匹配起来?

灵活学制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有成功的范本可循。比如芬兰教育体系里的小学期和模块化就值得我们借鉴。小学期即一年有3 – 4个学期,每个学期上10周左右的课程,将课程模块化,通过知识单元重组实现灵活教学。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它更符合现代学习理论。

至于技能认证项目,他认为是好的方案,但要看在就业市场是否适用。技能认证通常考虑的是短期,当一项特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有很强回报时,可能不需要学校加课,学生有需求也会自发学习考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企业对接,探索“主修 + 微专业”的混合培养模式,但需要注意避免与特定企业绑定过深,应该着眼于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否则一旦公司经营转向或不佳,容易造成人才浪费。

设计:祝碧晨

本文聚焦2025年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大学的变革,探讨了AI对高等教育多方面的冲击。通过周忆粟副教授的观点,指出文科缩招应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同时强调学科专业需调整重构,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在招生与培养模式上,要避免盲目扩张,推进教学模式革新,以实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24.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