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进行初次审议这一事件。阐述了甘肃独特生态环境孕育丰富动植物资源的情况,以及条例草案的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和意义,还提及甘肃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
3月25日至26日,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兰州顺利举行。在此次会议上,备受瞩目的《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迎来了初次审议。值得一提的是,这可是甘肃首次制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甘肃,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拥有着生态类型多样、格局分明的生态环境特征。它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在中国西部占据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在2025年2月中下旬,雪后初霁的祁连山东段武威天祝马牙雪山下,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野生保护动物狍鹿和马鹿在洁白的雪地中尽情撒欢,它们灵动的身影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美好的场景被摄影师王守辉定格下来。
自2022年启动立法程序以来,条例草案历经多次修改完善,数易其稿,目前共有34条。该条例草案十分注重全面保护,从生态系统、物种、基因三个层次精心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黄河上游、祁连山、黄土高原等重点区域。它聚焦甘肃生态本底脆弱、生境破碎化、遗传资源丧失加剧等突出问题,通过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廊道构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系统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此外,条例草案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监管水平和预警能力的举措。通过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监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专项调查、综合评估等工作,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加科学、精准。同时,还从公众参与、低碳绿色、惠益分享、可持续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甘肃省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甘肃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类珍稀野生动物逐渐改变了以往“稀客”的身份,变成了这片土地上的“常客”。
截至2023年底,甘肃野生动植物数据库有了令人欣喜的记录。其中收录在甘肃有分布记录的野生脊椎动物达到10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5种;维管植物574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5种。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了甘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葛建团介绍,该条例草案是弥补地方立法空白、健全甘肃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的突破性举措。它不仅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需要。
本文围绕甘肃省审议《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展开,介绍了甘肃独特生态环境孕育的丰富生物资源,阐述了条例草案从启动立法到多次修改的过程,以及其全面保护的内容和提升监管预警能力的措施。同时提及甘肃近年来生态保护成果和野生动植物数据库的记录情况。该条例草案具有弥补立法空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