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诗经》的“六义”展开,详细介绍了“六义”的含义、《诗经》风、雅、颂的划分依据,阐述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还提及了“风雅弦歌”平台对古典诗词吟唱的传播。
《诗经》的“六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六义”是《诗经》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它最早出自解读《诗经》的权威著作《诗·大序》,其中明确记载:“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里所说的赋、比、兴,是前人经过深入研究总结出来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独特的艺术技巧。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在一起,被称为“六义”。
《诗经》被分为风、雅、颂三类,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是音乐性质存在不同;其次是诗歌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
风,代表着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它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一共有160篇。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的生活状态。
雅,指的是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雅诗是贵族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的正声雅乐。《雅》诗主要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演奏的乐歌。按照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总共105篇,其中大部分出自贵族文人之手。
颂是宗庙祭祀时使用的乐歌和史诗,其内容大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一共40篇,全部都是贵族文人创作的。
赋、比、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们在《诗经》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赋、比、兴是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方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诗人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简单来说就是比方,诗人会用彼物来比此物,借助一个事物来作比喻,从而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兴,则是触物兴词。当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想要歌唱时,兴就出现了,所以兴大多出现在诗歌的发端。在《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获得了非常良好的艺术效果。
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这篇重要的文论中,把《诗经》比作一棵开花结果的树。他认为以情为根本,以语言为枝叶,优美的声韵就像花朵,深刻的义理则是果实。“情”和“义”属于内容范畴,“苗”和“华”属于表现形式范畴,这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而这一切,都是以“六义”为根本的,正所谓“经之以六义”。《诗经》的“六义”,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一直贯穿于《诗经》之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成为了一种永不衰竭的文学生产力。
在现代,也有一些致力于传播古典诗词之美的平台。“风雅弦歌”就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的微信展示平台。项目负责人黑龙江大学刘冬颖教授带领项目团队,致力于还原古人歌诗乐调,传播古典诗词之美。他们倡导在现代社会普及“诗教”、重拾礼乐,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在2018年,该项目入选了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风雅弦歌”还与黑龙江省图书馆多次携手举办古诗词吟唱活动,比如“一起唱诗词——世界诗歌日主题活动”“佳期如梦——龙江书院丁酉七夕诗词吟唱会”“风雅颂——龙江书院《诗经》吟唱新年音乐会”“冬颖老师《诗经》公开课”等。其中,“古诗词吟唱公开课”还入选了全国优秀阅读推广项目。
本文详细介绍了《诗经》“六义”的具体含义,包括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同时阐述了“六义”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还介绍了“风雅弦歌”平台在传播古典诗词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现了《诗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