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发布学业预警名单展开,分析了大学生“混文凭”现象的危害,阐述了学业预警机制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建立“严进严出”管理机制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里,学生一旦考上大学,仿佛就拿到了“毕业通行证”,只要不触碰校规校纪和国家法律的红线,基本都能顺顺利利毕业。然而,这种观念正逐渐被打破。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消息。在2024 – 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中,有737名学生被给予学业预警,134名学生被给予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81名学生被给予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其实,此前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也已经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不可否认,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少数学生抱着“混文凭”的心态。他们把大学当成了休闲放松的休息区,丝毫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缺乏学习热情和自律意识的他们,常常旷课逃课,整天沉迷于玩乐之中,对学业不管不顾。这种行为完全背离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初衷。
对学生自身而言,大学四年本应是积蓄人生黄金能量的宝贵时光,一旦荒废,那将是极大的损失。而对于学校来说,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却因为学生的不努力而白白浪费,这无疑是对教育质量的严重伤害。
学业预警,其重点在于预防。当学生可能或已经出现学习问题,比如旷课过多、挂科频繁时,校方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警示、与学生沟通以及提供帮扶,督促学生加强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仅是一种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机制,更是整治学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虽然每所大学对于学业预警的具体规定存在差异,但核心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的协作,提前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督导,帮助学生改掉懒惰的毛病,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此,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
大学绝对不是用来“混”的。要维护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就必须念好学业的“紧箍咒”,改变以往“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从预警、降级,到重修、退学,近日多所高校发布的学业预警名单,已有215名大学生被降级,这无疑为那些“混文凭”的学生敲响了警钟,充分体现了高校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决心。
学业预警并非是单向的过度施压,而是一种常态监测和深度沟通的过程。通过早发现、早预警、早整改,能够避免学生陷入学业危机,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关怀、一种保护、一种护航,是对学生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更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如果不建立“严进严出”的管理机制,高等教育就会沦为低质量、低效率的制度安排,不仅会削减学历的含金量,也不利于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只有注重学生的差异化精准管理,把学业预警机制建立起来并不断强化,使其更加动态化、常态化,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过程,才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按时按量完成学业任务,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掌握真知识、学到真本领。这样,国家才能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文指出多所高校发布学业预警名单这一现象,分析了大学生“混文凭”行为的危害,强调学业预警机制对学生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呼吁建立“严进严出”管理机制,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