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新赛季F1红牛车队的人员调整展开,分析了劳森被换的原因,探讨了角田裕毅上位背后资本与天赋的因素,同时提及中国F1运动的现状与突围困境。
在新赛季前两站“背靠背”赛事圆满落幕之后,红牛F1车队正式对外官宣了一则重要消息:劳森将与角田裕毅进行席位交换。届时,角田裕毅将在日本站搭档维斯塔潘,代表红牛车队精彩出场。尽管外界早在赛季前就对这样的人员调整有所察觉,但仅仅只用了两站比赛就完成如此重大的席位交换,这无疑充分展现出了围场内天赋、资本与时机多重博弈的残酷性。
劳森刷新红牛“退货”新记录
新赛季红牛车队启用劳森替代佩雷斯,这一决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质。一方面,车队是在赌劳森的表现不会比状态下滑的佩雷斯更差;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车队的未来进行人员储备方面的布局。然而,新赛季的两站赛事中,劳森分别以第15位和第12位的成绩完赛,一分未得的糟糕表现,显然已经将红牛车队本就不多的耐心消磨得一干二净。
F1 官网截图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尽管红牛的车手培养体系早就以“围场绞肉机”的名声广为人知,但劳森仅仅用了2场比赛就遭到下放,这还是刷新了红牛“退货”车手的最快纪录。要知道,科维亚特和加斯利曾分别在2016年和2019年,在经历三场比赛后才被红牛退回到了小红牛车队。
红牛车队顾问马尔科曾明确表示:“我们需要即插即用的车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红牛对于车手的容错率依然保持着极低的下限。事实上,红牛每年会为其青训计划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通过卡丁车、F4、F3、F2等一系列赛事进行层层筛选,但最终能够进入F1的车手比例不足5%。在这种高压环境之下,车手们必须在每场比赛中竭尽全力证明自己,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资本与天赋的双重绞杀
虽然红牛领队霍纳明确表示,此次换人是 “纯粹的体育层面决策”,但为什么代替劳森的人选会是角田裕毅呢?答案显然不仅仅是因为本赛季前两站日本车手有着更好的比赛记录这么简单。毕竟在F1围场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车手的命运往往被资本与天赋的双重力量所左右。
众所周知,自从卡丁车阶段起,角田裕毅就是本田重点培养的车手。如今,他成为继中岛一贵、小林可梦伟后,又一位进入红牛一队的日本车手,这自然离不开本田在背后的大力支持与推动。据悉,角田裕毅在实现晋升后,本田将额外支付1000万欧元支持其参赛。正是这种商业捆绑关系,使得红牛在车手选择上不得不仔细权衡技术合作与竞技表现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起跑线差距”,也是所有车手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哲学。周冠宇在纪录片中就曾坦言:“如果我像角田那样情绪化,可能根本走不到 F1。”这种隐忍的背后,是车手们对围场规则的深刻理解——在这个由欧洲资本主导的竞技场上,任何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个性表达都有可能成为职业生涯的绊脚石。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车手年薪榜前两位被维斯塔潘(6500 万)和汉密尔顿(6000 万)垄断,而新秀劳森的年薪仅为 100 万美元,这种差距既是实力的体现,更是资本博弈的结果。
中国F1突围不能只靠周冠宇
角田裕毅晋升红牛一队,这自然会让中国车迷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中国F1第一人”周冠宇。目前,周冠宇以法拉利储备车手的身份留在围场,这既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认可,也是中国车手融入F1技术体系的重要一步。然而,仅凭周冠宇个人在资本丛林中奋力拼搏,中国F1的突围之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F1的商业门槛远远超出了外界的想象。虽然单支车队年预算帽被限制在 1.35 亿美元,但研发投入、技术迭代与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长期消耗远远超过了账面数字。中国F1运动尤其是相关车企若想实现突围,仍需跨越技术代差、生态闭环以及商业回报等多重障碍。目前,中国车企最大的希望或许在于2026年F1技术新规或将为中国车企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比如中国在合成燃料领域的技术优势、比如F1计划大幅增加在亚洲举办赛事数量的愿景等。
除此之外,中国赛车的整体生态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国内缺乏成体系的车手培养计划,在F2、F3等赛事中甚至都没有中国车手的身影。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车手在国际赛事中的占比甚至不足0.5%。这也就是周冠宇所说的:“中国赛车文化仅有20年历史,要达到日本的水平,可能还需10年以上。”
本文聚焦F1新赛季红牛车队的人员调整,劳森因表现不佳被快速“退货”,角田裕毅凭借本田的支持上位,凸显了F1围场中资本与天赋的双重影响。同时指出中国F1运动仅靠周冠宇难以突围,面临技术、生态等多重挑战,需借助新规等机遇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