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崛起:政策助力与产业发展新路径

本文聚焦低空经济产业,介绍了日前在上海长宁举办的低空经济行业闭门会相关情况。阐述了今年多项聚焦“低空经济”的顶层政策,行业对细分政策的期待,以及我国低空经济的规模、需求场景、发展趋势,同时也指出了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

未来,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究竟应规划怎样的具体路径呢?

在日前(26 日)于上海长宁举办的一场主题为“低空展翼,蓄势腾飞”的低空经济行业闭门会(以下简称“闭门会”)上,来自航空、飞行器等多个领域的企业代表们纷纷发表了看法。现阶段,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虽然仍处于起步期,但其发展速度却极为迅猛,产业链上下游格局也已初步形成。因此,一些关于空域、适航等方面保障性政策的制定与落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行业期待细分政策

今年以来,多项顶层政策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低空经济”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

第一财经经过梳理发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涵盖了空域、适航审批、标准与保障、产业等几大领域。在空域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是纲领性文件;在适航审批政策上,2022 年 8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正常类飞行适航规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规定针对飞行器的飞行、结构、设计和制造、飞行界面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在标准与保障政策方面,飞行器技术标准、安全规范以及基础设施补贴、人才引进等是重点关注内容。

在产业政策上,去年 3 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 4 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 – 2030)》,从航空器研制和创新能力,航空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及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出到 2030 年要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的目标。

行业对于更多细分政策充满了期待。在上述闭门会上,无锡华天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周玉吉向记者透露,公司现阶段的业务重点集中在民用航空发电机的组装制造,同时还有自建飞行器叶片厂的计划。由于相关零部件、设备存在进出口需求,所以“一些出口退税、进口保税政策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低空经济领军企业、上海时的科技相关负责人徐安也表示,公司此前将总装制造工厂设在安徽,以匹配黄山区域的文旅飞行场景;近年来,公司把研发总部设在了上海,在主机厂落地、应用场景匹配等方面都受益于一些针对性政策。他还表示,“期待在一些示范性的如低空通勤等场景领域,未来能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关于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低空经济核心承载区的行动方案(2024 – 2027 年)》等文件的引导,虹桥商务区已经实现了与长三角重点城市的点对点低空通勤。试飞覆盖范围包括虹桥—松江、虹桥—苏州太仓、虹桥—苏州昆山等 6 条航线。其中,虹桥到苏州太仓港的出行总交通耗时仅 20 分钟,比驾车用时缩短 70%,比乘坐高铁总耗时缩短 87%。

闭门会主办方之一、上海市长宁区投促办相关负责人刘嘉峰表示,“除了现有政策,长宁将持续对低空航空器、低空航线、低空服务体系等领域市场主体给予政策支持”。

产业发展路径与趋势

根据中国民航局 2024 年公布的相关数据,2023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 5000 亿元,预测到 2030 年有望达到 2 万亿元。

那么,低空经济的需求与场景究竟在哪里呢?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经理黎韬扬指出,现阶段,低空经济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商业需求和政府需求两个方面。商业需求包括农业植保、基础巡检、测绘、金融、矿产勘探等;政府需求则包括政府监管(安防巡逻、缉毒缉私)、应急(航空灭火、救援、应急通信)、环境资源管理(国土、气象、水务)等。

低空经济产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企业又应如何发力?黎韬扬认为,一方面,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可以先从应急、消防等“载物”的特殊场景实现突破,待成本逐步下降以及安全性、经济性有所提升后,再拓展到“载人”领域;另一方面,高可靠、高续航、绿色环保、低成本也将是 eVTOL 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涉及到简化制造流程、降低材料成本、优化运营效率等多个方面。此外,低空经济中三维空天信息的探测、计算、规划、监管也需要人工智能(AI)和算力的支撑。

睿资创投创始人李天一也向记者表示,AI、卫星互联网是未来具有前景的低空经济产业细分赛道。从赛道的应用场景和定价逻辑来看,首先,低空经济产业的“产品力”需要符合用户需求;其次,低空经济企业需要为产品营造规模效应,以使产品的效益高于其制造成本;最后,企业则应通过技术创新获取更高的降本空间。

李天一建议,航空器的产品力是核心,这包括了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飞行控制系统等。同时,企业还需关注终端应用场景的刚需性,聚焦能快速落地的痛点场景,比如山区医疗物资运输,港口巡检等。

沪上一家飞行器技术与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空海易行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朱臻也告诉记者,从飞行器整机制造、负载配件(包括雷达、云台相机等)、基础设施(换电充电机库、飞行管控平台等)这三大低空经济产业组成来看,国内企业均已实现了细分领域的全覆盖。“但从我们走访调研众多企业的经验来看,飞行器的硬件、飞行控制系统已经较为成熟,但电池续航能力对于需要连续作业的无人机来说仍是一大挑战。”

朱臻同时指出,从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本身的资质来看,低空经济无人机许可证的获取也是一大关键,这包括了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 TC 证)、生产许可证(ProductiongCertificate, PC 证)、航空器适航证(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AC 证)和运营合格证(Operational Certificate, OC 证)。目前国内拥有上述四证齐全的企业寥寥无几。

“除此之外,业界还需要考虑适合载人飞行器起降的停机坪、符合标准的机库和指挥室,以及其背后的专业飞手、运维、培训及地面站人员等。总的来说,低空飞行运营企业在人、机、空、场四部分缺一不可。”朱臻说道。

本文围绕低空经济产业展开,介绍了行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指出行业期待更多细分政策以促进发展。同时分析了产业的需求场景、发展趋势,也提及了产业发展面临电池续航、许可证获取、运营配套等挑战,反映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虽前景广阔,但仍需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636.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