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化身“男友”,三年骗走67万!网恋陷阱需警惕,67万网恋骗局:闺蜜冒用身份,法院严惩诈骗犯

孙女士在闺蜜温某的介绍下与“高某”建立恋爱关系,然而三年多时间里未与“高某”见面,却被温某冒用“高某”身份骗走67万余元。法院判决温某构成诈骗罪,责令其退赔经济损失,二审维持原判。同时法官提醒大家警惕网恋诈骗陷阱。

在一场庭审之中,孙女士缓缓回忆起与温某相识的过往。那是在2017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孙女士与温某结识,之后两人不仅一同合租了房屋,还在同一个舞蹈培训班里共事。那段时光,她们或许有过许多共同的回忆,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份情谊竟会在日后被扭曲利用。

到了2018年,温某拿出三张照片给孙女士看。当孙女士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个名叫高某的男生身上时,瞬间被他阳光帅气的形象所吸引。温某在一旁介绍说高某在机场工作,这样的条件让孙女士觉得高某完全符合自己理想男友的模样。于是,在温某的推动下,孙女士加上了高某的微信,两人就此建立起了恋爱关系。

然而,甜蜜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从2018年11月至2022年2月这段时间里,温某冒用“高某”的身份,频繁与孙女士取得联系。她编造出各种令人揪心的理由,一会儿说高某出了车祸需要钱治疗,一会儿又说高某压到了工人需要赔偿,还声称高某做生意、偿还欠款等都急需资金。就这样,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孙女士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温某编织的谎言中,累计被骗取了67万余元。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漫长的三年多时间里,孙女士竟然从未与高某见过面。她仅仅收到过高某发来的两条语音消息,两人之间一直保持着微信文字沟通。也许是爱情冲昏了头脑,也许是对温某的信任让她放松了警惕,孙女士就这样一步步走进了温某精心设计的陷阱。

最终,这起诈骗案件被送上了法庭。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被告人温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钱款,且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经构成了诈骗罪,依法应当予以惩处。法院责令被告人温某退赔被害人孙女士的经济损失,并且对在案扣押的物品,也依法进行一并处理。法院根据被告人温某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作出了上述判决。

之后,被告人温某不服判决提出上诉。然而,二审法院经过审理,维持了一审判决。目前,该判决已经正式生效。

法条链接

闺蜜化身“男友”,三年骗走67万!网恋陷阱需警惕,67万网恋骗局:闺蜜冒用身份,法院严惩诈骗犯

法官释法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张元元对此案进行了解释。在本案中,被告人温某冒用他人微信,以被害人男友的身份与被害人孙女士进行了长期的微信沟通。而孙女士与她所谓的“男友”自始至终都未曾见过面。更为关键的是,温某同时还是孙女士的闺蜜,她利用这两层特殊的身份从中周旋,成功获得了孙女士的信任,进而以各种理由骗取了孙女士的大量钱款。法院认定,被告人温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款,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对其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群体重要的交友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流虚拟化等特点,“线上社交”不可避免地伴有一定的潜在风险。特别是以“恋爱”为名的线上交往,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隐蔽性,很容易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和信任关系。而这恰恰成为了犯罪分子实施诈骗行为的有利工具。

在此,法官特别提示大家,网上交友一定要谨慎小心,时刻警惕各类婚恋诈骗陷阱。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切勿轻易向对方透露银行卡、身份证号、密码等个人重要信息。同时,注意保存好交友聊天记录以及资金往来凭证,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本文通过讲述孙女士被闺蜜温某冒用他人身份诈骗67万余元的案例,展示了网恋诈骗的过程和危害。法院依法对温某作出判决,二审维持原判。法官提醒人们要警惕网恋陷阱,谨慎交友,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半荷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798.html

(0)
半荷mio半荷mio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