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临淄区玄龄小学,介绍其以武术为特色,通过构建教联体机制,将非遗查拳融入教育教学,探索出特色育人模式,详细阐述了多元聚力、课程再造、协同共生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果,展现了体教融合的创新实践。
在齐国故都临淄,有一所独具特色的小学——玄龄小学。它以唐代贤相房玄龄之名命名,正凭借着武术这一特殊纽带,精心书写着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精彩育人篇章。临淄区玄龄小学积极创新,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教联体机制,把传承了四百余年的非遗查拳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出一套“武术筑基、文化铸魂、五育并举”的特色育人模式,让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多元聚力: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2018年秋季,非遗临淄查拳传承人曹振河首次踏入玄龄小学进行演武表演。孩子们眼中那闪烁的光芒,让学校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武术所蕴含的巨大育人价值。学校深刻认识到:“武术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传承文化、涵养品格的重要载体。”基于这样的认知,学校毅然开启了“武术 +”育人工程。
在四年级的查拳传承课堂上,81岁高龄的临淄查拳第三代传承人曹振河爷爷正和同学们进行鞭杆攻防演练。一名正在演练的小同学兴奋地说道:“没想到这么随处可见的小木棍,竟然有这么多防身的技法呢。”如今,这名同学已然成为家庭武术作业的积极践行者。学校精心设计的“亲子习武21天计划”,通过视频打卡、家庭擂台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武术成为连接三代人的文化纽带。目前,已有60%的家庭形成了常态化的习武习惯。
二、课程再造:创建立体化育人体系
走进玄龄小学,1430余名学生整齐划一的查拳招式,与校园里“文修武备”的题字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和谐的画面。这所将武术纳入每日课表的学校,历经七年的不懈努力,构建起了“基础 + 拓展 + 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
“武术大课间”的创新实践格外引人注目。学校将30分钟的大课间巧妙地分解为“基本功训练 + 套路练习 + 放松游戏”三大模块,并配以改编的《少年中国说》武术操音乐。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使学生的日均运动量提升了10%,近视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还为学校赢得了市级“最美大课间”的荣誉。
特色活动体系的构建充分彰显了学校的育人匠心。每年举办的武术节成为校园里的盛大节日,“武林高手”们齐聚一堂。形意、太极、单刀进枪等精彩表演震撼着演武场,“华山论剑”“唇枪舌剑”“武林秘籍”等涵盖武术技能、知识、文化以及艺术等12个特色项目,吸引了100%的学生参与,每个孩子都在其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武林故事。双手剑第三代传人崔林玉感慨地说:“看到了孩子们就想到了自己幼时习武,让我倍感欣慰,武术后继有人了。”
这种文化自觉渗透在日常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在武术社团的“拜师礼”仪式上,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行抱拳礼,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诵读武德训诫;在“武术 +”跨学科项目里,语文课解读武侠文学中的家国情怀,美术课创作武术主题剪纸,音乐课编排武术韵律操,真正实现了“一招一式皆育人”的教育追求。
评价改革也在同步推进。学校建立了“武德”积分制度,将“守信、明礼、坚毅、担当”等品质量化考核。学生通过武术训练、社区服务等途径获取积分,还可兑换非遗体验机会,让抽象的道德准则变得可触可感。
三、协同共生:绽放体教融合新图景
经过七年的深耕细作,玄龄小学的教联体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至96%,在各级武术赛事中斩获40余项荣誉。教师团队完成2项课题,开发出20余个武术融合课程资源包,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进行推广。
这种创新实践产生了显著的辐射效应。学校与周边3个社区共建武术传习所,开展“武术进万家”公益活动,带动2000余个家庭参与传统武术传承。2024年,学校武术队亮相临淄区非遗民俗展演,孩子们虎虎生风的表演,赢得了文化事业服务中心邵主任“传统文化育人典范”的高度评价。
当传统武术与现代教育相遇,它不仅强健了少年的体魄,更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玄龄小学以体教融合促进五育并举、以家校社协同实现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如今,在齐国故地,玄龄小学的武术教育如同一股春潮,正澎湃涌动。那回荡在校园上空的习武之声,不仅是“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宣言,更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时代和鸣。
本文详细介绍了临淄区玄龄小学以武术为特色开展体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学校通过构建教联体机制、创建立体化育人体系等举措,取得了学生体质提升、赛事获奖、课程资源开发等显著成果,还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彰显了传统武术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行云乐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