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展开,先介绍了作文视频获百万点赞的情况,接着阐述作文内容、情感及走红原因,最后探讨青少年写作能力培养问题并给出建议。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一则来自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视频,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央媒纷纷转发了这段视频,视频中的她正为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旧轨还乡》,并且获得了百万点赞的佳绩。
《旧轨还乡》这篇作文,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记录了张潇冉和家人在寒假乘坐火车返乡的情景。在她细腻笔触的描绘下,跨越时空的亲情记忆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跃然纸上。她巧妙地展开关于亲情、乡愁与生命轮回的叙事,就像一位温柔的讲述者,将对家乡的思念缓缓道来。读者仿佛能够跟着她的文字,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车厢内的热闹场景,以及窗外广袤无垠的草原美景。
车厢里的一对爷孙,成为了触动张潇冉记忆的开关。她回忆起儿时和姥姥姥爷乘坐绿皮火车的点点滴滴,在文中生动地写道:“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当推着小车的乘务员向老人推销商品,始终未能成功时,一句“孩子爱吃”却让老人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看似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字里行间,满是一位爷爷对孙子无尽的疼爱。张潇冉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童年:“姥姥、姥爷,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这样跃然眼前的画面和深情的追问,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引发了强烈的共情共鸣。
家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是灵魂的栖息之所。《旧轨还乡》这篇作文,不仅让众多网友见识到了这位初中生出众的文采,更让大家感悟到她用文字传递出的温润与力量。
作文《旧轨还乡》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张潇冉身为班级的语文课代表,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经典作品。她的语文老师王杨军提到:“张潇冉很热爱语文写作,她经常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还会把自己看书过程当中的一些困惑和对文章的见解看法,发来跟我交流。”在兴趣的驱动下,她坚持多读书、多思考、勤写作,经过多年持续的积累与努力,最终厚积薄发,妙手偶得地写出了《旧轨还乡》这篇精彩之作。
《旧轨还乡》的走红,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下的现实。近年来,网络语言的泛滥和阅读的碎片化,使得“提笔忘字”“张口词穷”成为了很多人的痛点。不少中学生阅读量有限,写作文时一味模仿套路,甚至依赖AI写作,缺乏感情投入,作品自然显得枯燥乏味。而《旧轨还乡》这篇作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清新灵动的文字和纯朴的真情流露,让许多人读来不禁眼前一亮、心头一振。
写作,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好作文呢?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给出答案:“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坚持长期主义,老老实实读经典,认认真真写好每一篇作文,静下心来打磨笔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感知力。
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很大的行动空间。至关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孩子把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从小就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在多读、多思、多练上持续下功夫,不断增强孩子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精彩人生蓄势赋能。这也正是初中生作文《旧轨还乡》走红,给我们带来的有益启示。
本文通过介绍初中生张潇冉作文《旧轨还乡》的内容、情感及走红原因,揭示当下青少年写作存在的问题,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并给出培养写作能力的建议,指出《旧轨还乡》走红为青少年写作教育带来了有益启示。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