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北京市通州区金地北京壹街区“坟景房”事件展开,详细讲述了业主遭遇“开窗见坟”的困扰,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以及解决该问题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需要出台更细致法律规范来避免类似纠纷。
▲资料图:住宅小区在规划布局阶段就应当考虑远离墓地等嫌恶设施。图/IC photo
“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竟是几百座坟。”这样的场景,任谁都难以接受。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通州区金地北京壹街区多位业主有苦难言,其中3栋楼超30户居民直接“开窗见坟”,南侧墓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视野。而且,这片墓地也在其他楼栋住户的可见范围之内。业主们花费数百万元购置的绿地洋房,本应是温馨舒适的居住之所,却成了让人糟心的“坟景房”。从文化心理层面来看,一开窗就看到墓碑,无疑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让人心里总觉得膈应。在居住舒适度方面,墓地的祭祀活动更是一大问题,不仅会影响居住体验,还潜藏着火灾、噪音等安全隐患。就算业主本人对“坟景房”不太在意,可当他们后续打算出售房屋时,房屋价格必然会受到不利影响,可谓后患无穷。出现这样的局面,开发商难辞其咎。报道显示,销售方虽然没有刻意隐瞒小区旁边有墓地的事实,但也没有主动告知这一情况。多位业主表示,他们对于小区南侧的墓地并不知情,关于墓地的内容被藏在了“厚厚100多页合同”很靠后的位置。这就好比商家卖东西,把重要的瑕疵藏起来,等消费者买回家才发现问题,实在是不地道。根据民法典对民事活动“遵循诚信原则”等规定,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卖房人应当如实向购买者披露房屋实际情况,包括周边存在墓地这样的“嫌恶设施”。而开发商对小区旁边墓地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然与法律精神相悖。更过分的是,对于已经发现小区旁边有墓地的购房者,开发商销售人员曾再三承诺交房前墓地一定会迁走,还向业主出示了“迁坟公告”。然而,这个所谓的“迁坟公告”,实际是指属地为了配合项目开发建设,把小区范围内的散坟全部迁至目前的集中埋葬点。也就是说,这一公告不仅没能改善现状,反而让“坟景房”的情况愈发坐实。开发商这番混淆概念的说辞,让许多业主误以为未来这片坟地会彻底迁走,才下定决心签合同购房,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误导行为。如果说没有更透明地告知墓地情况,暴露了开发商履行义务时消极懈怠的一面,那么这番“迁坟”的说辞,则构成了性质更为严重的误导,涉嫌不诚信交易。近年来,因住房周边有坟地而引发的交易纠纷屡见不鲜。现实中,有的墓地因为土地规划等原因难以迁移,有的墓地因为考古发掘被发现,成了不可移动的文物,种种因素都让解决“坟景房”问题变得棘手。而且,至于墓地与住宅的距离在多远范围内,应当被纳入披露范围,并且被视为对房屋价格有重大影响,开发商和购房者往往各执一词。在司法实践中,购房者往往面临举证困境,法院往往不支持“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返还购房款及利息”等诉讼请求。在此次案例中,属地有关部门和墓地所在村村委会表示,村内已无处可迁坟,这意味着业主期待的“迁坟”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目前,开发商的解决办法是在墓地四周建设15米的高墙。然而,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并未在实质上改变“坟景房”状况,很难让业主满意。如今,这批“坟景房”交付在即,但如果开发商没有给出妥善解决方案,双方矛盾势必还将继续。对此,开发商也应积极承担补救责任,要么给业主能接受的经济补偿,要么为解决“坟景房”问题给出更彻底的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类似“坟景房”纠纷可能还会频繁出现,这需要出台更加细致的法律规范。比如,明确规定墓地在新建住宅一定距离内,开发商必须如实履行披露义务,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再比如,在住宅用地规划阶段,就考虑到“坟景房”等嫌恶设施的布局,避免后期矛盾冲突。评判“好房子”的标准有很多,无论如何,“开窗见坟”绝不是“好房子”该有的样子。毕竟,家的意义不仅在于四面墙,更在于那份踏实与舒心。
本文通过讲述北京通州区金地北京壹街区“坟景房”事件,揭示了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以及解决“坟景房”问题的困境。强调开发商应承担责任,同时呼吁出台更细致的法律规范来避免类似纠纷,以保障购房者权益,让家真正成为人们安心的港湾。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