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游烟”治理最优解,上海踏出关键一步 上海治理“游烟”,迈向文明新高度

本文聚焦上海治理室外“游烟”的举措,阐述了“游烟”现象的现状、背后的社会矛盾,分析了治理“游烟”的成本和难度,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降低治理成本的方法,最后以英国威尔士为例说明治理需分阶段推进,期待上海及更多城市试点取得良好效果。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明确制度法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社会风尚等一系列“交易规则”,能够助力人们清晰地分辨“是非对错”。如此一来,便能跨越那些矛盾频繁出现的模糊地带,逐步让社会共识达到最大化,进而找到合作共行的最优解决方案。这,便是“游烟”治理所带来的经济学启示。

在治理室外“游烟”方面,上海勇立潮头,率先采取行动。今年3月,上海选取武康路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运用增加控烟宣传元素、安排志愿者“随时劝”等柔性引导方式,积极探索减少室外二手烟现象的有效路径。

探索“游烟”治理最优解,上海踏出关键一步 上海治理“游烟”,迈向文明新高度

上海街头醒目的“不吸游烟”标语,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公共环境的健康。(来源:新闻晨报)

那么,究竟什么是“游烟”呢?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当你走在马路上、在停车点等候、或是站在景区闸机口时,随时都有可能碰到一个正吞云吐雾的人,紧接着便能闻到那股刺鼻的烟味在空中弥漫开来。

在“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被正式写入我国法条10余年后,“游烟”如今终于在局部地区进入了“禁烟”的新一轮管理范畴。这背后,是人们健康意识的深度觉醒,是个体对自身权利“忍一忍也过不去”的强烈觉知,更是“高质量呼吸”与“二手烟弥漫”之间深刻社会矛盾的大背景使然。

当下,人们对于无烟公共环境的渴望愈发强烈。上海多部门曾联合对超万名市民开展“游烟”相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逾九成市民对“游烟”表示反感,超七成市民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游烟”。前不久,在上海迪士尼,一名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婴儿的健康,与同在排队的吸烟者发生争执,这一事件也成为了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注脚。当无数个体的遭遇形成一种社会性无助时,该议题显然需要被提升到更高的社会层面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探索出更有效的“公共解”。

事实上,从上海此次试点过程中试图调动各方力量,便能看出处理这类问题的“成本之高”“共治之难”。试想一下,一个个体如何能够同时叫来城管、文旅、环卫、街道、警方等多方人员赶往现场,去处理这样一场“道理上清晰、却解决时迷茫”的对峙呢?答案是,唯有将个人纠纷的成本平摊进社会治理的成本之中。

那么,如何降低这种成本呢?我们不妨先进行一个思想实验,设想一种“理想状态”:一个吸烟者的旁边,恰好站着一个喜欢闻烟味的人,两人的偏好相互契合,既没有需要额外调节的“口舌之争”,也没有必须额外支付的罚金。

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经济学假想的“平衡状态”,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如果经过长期的宣传引导,“不在室外公共场所吸烟”能够逐渐成为像“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一样的常识,那么社会治理的成本会不会降低一些呢?如果通过严格立法执法,让“游烟者”像面临“违停会被贴罚单”“酒驾会被吊销驾照”等惩戒时一样有所忌惮,这种平衡状态会不会更容易接近呢?

更具体而言,就是要反复试探“游烟客”内心“成本”的刻度。例如,抽一次烟的快感,究竟会在多少人劝导后消退,在多少金额的罚款后被浇灭,在多少次路过提示牌后变为羞愧?

通过明确制度法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等“交易规则”,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对错”,从而跨越那些矛盾频发的模糊地带,逐渐形成社会共识的最大化、找到合作共行的最优解——这是“游烟”治理的经济学启示。

当然,向这一“平衡状态”靠近的过程必定是艰难的,而且需要分阶段推进。英国威尔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7年,英国威尔士宣布将无烟区扩展到室外公共空间的计划;2021年,“在学校门口抽烟处以100英镑(约合909元人民币)罚款”的规定正式落地生效;到2024年,计划将室外禁烟区域进一步扩大至酒吧、花园、户外餐厅,以及儿童游乐场、医院附近等特殊场所。

如今,上海已经迈出了“户外禁烟”先行先试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哪种方式更有效,是否还有更合适的手段,不妨期待上海以及未来更多城市的试点效果。但至少,我们已经迈进了“禁烟治理”的一个新阶段,而每一次的跨越,都是一次文明水位的抬升。

本文围绕上海治理“游烟”展开,分析了“游烟”现象、治理难题及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提出降低成本的思路,以英国威尔士为例说明治理需分阶段推进,肯定了上海试点的意义,认为其开启了“禁烟治理”新阶段,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502.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