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展开,介绍了该电影以独特视角深入城市治理,通过构建多层对话关系、聚焦具体案例等方式,在激发对话与行动、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强调了影片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这是纪录电影《您的声音》的海报。
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纪录片往往扮演着历史见证者与现实记录者的角色。然而,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却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这部聚焦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故事的影片,不再局限于单向度的观察与呈现,而是以对话者的身份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之中。它通过立体式的呈现方式,既展示了这条热线背后的技术逻辑,又呈现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并且,借助观影传播,构建起了一个跨越屏幕的公共讨论场域。这部作品意义非凡,它不仅记录了一座超大城市如何通过“接诉即办”机制来回应市民诉求,充分展现了一条热线背后蕴含的超大城市治理智慧。更重要的是,它以影像为纽带,重新定义了纪录片的角色,使其成为社会共识的连接器以及社会治理的黏合剂。作品在叙事上看似是围绕市民热线的运转展开,但实际上通过三层对话关系,开启了关于城市共同价值的社会实践。第一层对话发生在市民与政府部门之间。在影片中,市民的诉求并非简单的问题罗列,而是转化为充满情感温度的生命故事。比如,90岁的老人因无法下楼而含泪致电,网约车司机蔡卫因为停车难题彻夜难眠。而政府部门也以有情感的行动给予回应,街道干部齐勇为协调停车位奔波数月,有关部门更是倾注心血推动《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出台。第二层对话关系是技术与人文的对话。影片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元素的展示,没有仅仅停留在提升效率的操作层面。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分析30万条市民诉求来挖掘政策盲点,AI系统日均实时分类6万通电话并派发工单。这些都暗示着科技不仅仅是治理的工具,更是理解城市复杂性的认知框架。当镜头扫过深夜仍闪烁的民生数据大屏时,我们看到数字背后是2100多万市民的喜怒哀乐,技术由此成为连接理性与感性的媒介,超越了工具性,实现了价值内涵的注入。第三层对话是本土实践与全球议题的对话,旨在寻找超大城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影片通过外国记者探访热线、留学生对比国际治理差异等情节,巧妙地将北京实践置于全球语境之下。暴雨中热线联动应急部门抽排积水的场景,与纽约飓风灾害中的政府响应形成对照;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不易,映射出东京、柏林等都市同样面临的代际公平难题。这种“地方经验、全球议题”的叙事方式,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可能。在表达方面,影片没有进行政策宣讲,而是聚焦于具体案例。像蔡卫的停车难题、陈爷爷和程奶奶等待加装电梯、外卖骑手投诉道路坑洼等。这些具体而细微的故事,成为观众进入治理议题的情感入口。当镜头跟随社区工作者沈佳捷穿梭于住户门前,当暴雨中市民求助的喘息声与热线键盘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能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城市治理。影片不仅展现了社会生态的复杂性,还保留了足够的叙事缝隙。例如,低层住户对加装电梯的反对,老人深夜拨打热线质疑WiFi信号的副作用等未被解决的难题,引发了观众的思考:权利的边界在哪里?达成共识又如何成为可能?影片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立法讨论中百姓权益与程序正义的思辨、基层调解时原则坚守与人情通达的张力,邀请观众自主判断。当然,这部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它未能完全展现出现实的复杂性,对技术赋能的呈现也较为浪漫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激发对话与行动、凝聚社会共识以及推动公众参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您的声音》的探索表明,在媒介化社会,纪录片不再仅仅是现实镜像的提供者,更是公共对话的发起者、治理共识的编织者以及社会行动的倡导者。这部作品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制度创新与技术迭代,更需要培育市民的公共素养,让市民懂得理性表达诉求、理解治理的复杂性,并且愿意为公共利益让渡部分私利。当越来越多的观众走出影院,成为人民城市的共建者时,《您的声音》便完成了它最宝贵的艺术使命,让每条街巷的轻声絮语,汇聚成城市建设的磅礴和声。
本文介绍了纪录电影《您的声音》突破传统纪录片模式,以对话姿态深入城市治理,通过三层对话关系和聚焦具体案例等方式发挥积极作用,虽有不足,但启示我们城市治理现代化需制度、技术与市民公共素养共同推进。
原创文章,作者:宫古千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