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融资产:聚合“中信系”势能,开辟转型新路径

本文详细报道了中信金融资产在加入中信集团三年后的2024年度业绩情况,包括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等多项盈利指标达到6年来最好水平。还阐述了其在主业转型、风险压降、协同发展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日前,中信金融资产(02799.HK)成功召开了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在加入中信集团整整3年之后,中信金融资产在2024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经营成果。其营业收入高达1127.6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了60%的大幅增长;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了96.18亿元,是上年同期的5.4倍之多。多项盈利指标达到了近6年来的最佳水平,彰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把时间回溯到三年前,当时中信集团刚刚拿下中信金融资产第一大股东的席位。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信股份副总经理、中信信托董事长刘正均临危受命,毅然赴任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一职,随后新一届管理层也陆续到位。彼时的中信金融资产,亟待从之前所遭受的重创中恢复过来,开启一段重整旗鼓的新征程,迈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纪元”。

“回首过去,中信金融资产这三年来的巨大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管理团队在看似无路可走的困境中努力开辟新路、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实现新可能的艰辛过程。”刘正均在业绩发布会上感慨地说道。中信集团刚入主时,这家AMC(资产管理公司)正深陷多重困境:经营业绩大幅下滑,主业转型面临着巨大的破局压力,大量不良资产亟待出清,队伍也急需强本固基以提升战斗力。然而,通过三年来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中信金融资产不仅全面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开辟出了一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发展的全新路径。

主业转型加速

具体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信金融资产的资产总额达到了9843.29亿元,相较于上年年末增加了162.25亿元。其中,不良资产经营分部资产占比高达86.7%;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更是达到了906.71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5.4%,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信金融资产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近年来,中信金融资产持续大力推进改革,积极推动主业回归转型。2024年,中信金融资产完成了对金租公司60%股权的出售,业务架构进一步精简为‘不良资产经营’与‘资产管理和投资’两大核心部分。目前,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信金融资产业绩增长的主引擎。”

从收购端的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年末,中信金融资产收购处置类资产余额为1800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活力区的收购处置类新增收购成本占比达到63.8%,金融类不良债权收购成本占比更是提升至77.1%,精准锚定高折价、高流动性资产。从处置端来看,2024年全年处置不良资产包金额达32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化债转股及特殊机遇投资业务收入激增了103.7%,成为业绩增长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资产管理和投资分部也延续了稳健增长的态势。截至2024年年末,该分部资产规模同比提升了6.3%。

“业务协同效应的充分释放以及在特殊机遇投资领域的持续布局,为中信金融资产的中长期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增量空间。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主业的竞争优势,更通过资源聚焦为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强大的确定性。”上述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三年累计压降风险敞口超过3000亿元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中信金融资产上述良好的业绩表现,是在其继续执行审慎的财务原则下实现的。可以看到,中信金融资产继续计提信用减值损失,拨备覆盖率高达226%,这表明其资产质量防线仍在不断加固。

实际上,在过去的三年里,中信金融资产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始终持续保持审慎经营的理念。自新的领导班子“接手”以来,为了突破困境重回发展轨道,主要做了五方面的重要工作。其中,排在首位的便是抓整改、严规矩,重塑政治生态。通过有针对性、持续性地推进整改工作,开展专项排查和全面复盘,深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把控资产质量,坚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当时正逢巡视整改,中信金融资产以此为重要契机,将巡视和审计指出的问题、监管提出的意见全部纳入整改范围,并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的整改举措。同时,为了深刻吸取过去盲目扩张、激进发展的教训,对抵押物、利息罚息、违约金减免、资产包业务、投后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一系列专项排查,对过去造成损失的项目进行全面复盘,找出问题根源并纳入制度建设,嵌入管理流程。”刘正均详细介绍道。

与此同时,中信金融资产还积极推动“摸家底,化风险”的工作。其中,2022年进行了全面的风险大排查,对摸清的风险项目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化险计划。经过三年的努力,累计压降风险敞口超过3000亿元,其中仅现金清收就接近800亿元。同时,建立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新增风险。刘正均自豪地提到:“自加入中信集团以来,累计新增投放3726亿元,目前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除此之外,中信金融资产还“定战略,明方向”,提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把握发展机遇,编制了“135计划”(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同时,“促协同,强主业”,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集团协同化解风险的模式,2022年以来累计化解风险820亿元。此外,“推改革,选人才”,优化决策机制,实施机构改革,将总部23个部门精简至21个,前台5个部门增加到8个,总部人员精简23%,非金融子公司由10家整合为6家,附属机构相对高峰时清理867家。同时,优化选人用人机制,组织全员摸底制定规划,一批80后干部进入管理班子,并且五年来首次打开市场化招聘,完善考核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拉开薪酬差距。

聚合“中信系”势能

事实上,原华融公司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后,充分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 实业广覆盖”的综合优势,在深化业务协同、品牌协同、人才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了经营业绩实现大幅提升外,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上述中信金融资产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依托中信集团‘融融协同’和‘产融协同’的优势,中信金融资产成功构建出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有效拓宽了业务渠道。其中,中信金融资产2024年落地协同项目116个,项目规模达1157亿元。项目个数是2022年的近3倍、项目规模是2022年的近2倍。”

在产融协同领域,中信金融资产联合中信银行、中信建设等机构,打造出了“中信特色产融协同纾困化险”模式。例如,在化解区域风险中,牵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注入纾困资金、代管代建运营等协同机制,实现项目销售超60亿元,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标杆项目;针对“保交房”这一重要民生需求,创新推出株洲华晨共益债投资项目,有力助力地方政府稳定民生、化解风险。在融融协同方面,以“股权盘活 债权融资 产业赋能”模式,成功运作中国绿发九寨华美胜地度假区项目,有效盘活了低效文旅资产,带动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复苏。

更为市场所熟知的是融创董家渡纾困项目。该项目集合了中信金融资产、中信信托、中信咨询、中信泰富地产、中信金资实业等多方力量,打造了协同纾困化险的成功样板,深度服务“好房子”建设。该项目实现“三开三罄”,总成交金额达215亿元,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人才方面,中信金融资产深度融入中信集团战略,积极推动人才跨机构流动与复合型团队共建。上述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划归中信集团管理以来,中信金融资产引入了数名来自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的高管,形成了强大的“中信系”人才矩阵。此外,中信多家金融机构也向中信金融资产分支机构输送了多名负责人,形成了“总部—区域”联动的人才网络。人才的流动不仅打破了机构壁垒,更以“实战经验 跨领域视野”充分激活了团队的创造力。

站在中信集团的角度来看,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的深化落地,中信金融资产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不良资产经营、风险化解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中信集团深度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增添一份强大的力量。

本文围绕中信金融资产加入中信集团三年后的发展情况展开,介绍了其2024年优异的业绩表现,包括营收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阐述了主业转型加速,不良资产经营成为业绩主引擎,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三年累计压降风险敞口超3000亿元。同时强调了其聚合“中信系”势能,在业务协同、人才协同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未来,中信金融资产有望在相关领域巩固领先地位,助力中信集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9955.html

(0)
小耀小耀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