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古典学展开,介绍了其与西方古典学的对应关系及应涵盖的研究内容,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学经历的四次重建过程,包括每次重建的契机,并指出当前在新技术带动下正迎来第四次重建,前景值得期待。
自21世纪初起,裘锡圭先生就多次提及古典学重建的重要议题。如今,复旦大学“中国古典学”学科成功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这无疑为该学科开启了崭新的篇章,预示着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中国古典学是与西方古典学相对应的学术概念。西方古典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历程,早期主要聚焦于希腊和罗马经典文本的语文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丰富。德国的新古典学更是将考古学、历史学乃至哲学等多学科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立体的研究体系,即凡是以早期经典文本为材料的相关人文诸学科研究都被纳入古典学的范畴。
反观中国古典学,也应遵循这样的发展路径。它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早期经典的专门研究,而要逐步发展成为以早期经典为核心材料,涵盖语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古代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但无论研究范畴如何拓展,中国古典学始终要以早期经典为根本,不能偏离“古典”的本质,否则就会失去其独特的学术内涵。
在当今致力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古典学问所包含的内容与西方古典学进行对标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搭建起有效的对话桥梁。而中国的古文字和出土文献,作为古代的经典,无疑是中国古典学主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学的重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贯穿历史的持续过程。
第一次重建发生在汉晋时期。“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壁中书”以及西晋年间汲冢竹书的面世,让那些以古文字书写的经典文献重见天日。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出土文献大发现,为当时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对古文经学的系统整理。
第二次重建始于宋代。当时,求变和疑古思潮兴起,学者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经典,这种学术氛围促使古典学在研究方法和理念上发生了重要转变。
19世纪末,中国迎来了又一个出土文献大发现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被发掘出土,为古典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古典学的第三次重建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如今,我们正处于中国古典学的第四次重建时期,而这次重建的主要契机便是新技术的带动。当下,AI技术开始介入中国古典学研究,尽管目前有些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还不太明朗,但可以预见,在几十年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典学将会呈现出清晰而崭新的面貌。
中国古典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对中国早期经典进行整理、复原、解读和阐发,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融入,相信中国古典学必将如同插上翅膀一般,实现全面的飞升和重建。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古典学与西方古典学的关联及发展方向,梳理了中国古典学经历的四次重建过程,强调了以早期经典为根本的重要性。在新技术尤其是AI技术的带动下,中国古典学正迎来第四次重建,有望实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小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