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厂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助力航天事业腾飞

航天三院159厂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背景下,构建“1 1 N”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培训中心培养、竞赛引领、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为航天事业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深化“产改”进行时】

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航天三院159厂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航天特级技师、航天三院159厂航天产品总体装配钳工李军满脸兴奋地说道:“前一段时间,对于我们159厂的一线工人来说,有两大喜讯。其一,是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印发;其二,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2024年度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名单,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工匠学院成功入选。”这两大喜讯,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工人们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的道路。

据悉,航天三院159厂精心构建了“1 1 N”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一个“1”,着重突出思想引领,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技能工人的日常工作、技术攻关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环节。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定期的思想交流会议、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工人们深刻理解航天事业的伟大意义和自身肩负的使命。另一个“1”,致力于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工匠学院的作用。而“N”则涵盖了校企合作、以赛代训、“绝活绝技传承”品牌、建设内训师队伍、多元激励、榜样引领、“筑巢引凤”等多个举措,全方位、多层次地聚力航天工匠人才培育。

培训中心:培育大国工匠的沃土

159厂智能制造中心工艺员徐子腾感慨地说:“工匠学院的训练,对我技能提升有很大帮助。”他因参加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竞赛获得一等奖,获颁“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也因此成为和企业直签的航天正式职工。这一转变,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159厂培训体系成效的有力证明。

航天三院工匠学院,也就是159厂教育培训中心,其前身是1965年按七机部要求成立的半工半读学校。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多次改革,从企业办的技工学校,逐步发展成为现在以培训和竞赛组织为主的教育培训中心。

航天三院工匠学院负责人、159厂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屠晓青介绍道:“截至目前,工匠学院已举办多期数控加工、机器人应用、数字化装配等培训项目,组织各级技能竞赛赛前集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李军回忆道:“我就是159厂技校毕业的,我的很多徒弟、很多同事都是从这里毕业的。这里的毕业生最大特点是业务能力强,毕业就能上手。”作为航天三院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技工学校为159厂和其他航天单位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工人。159厂坚持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组建了由技能大师、特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组成的“教师”队伍,精心打造样板课程,编写各类技能技术教材10余门,建立智能制造自动化加工实训单元,开发数字化机器人等课程教材库。

屠晓青表示:“立足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需求,我们开展相关专业培训,每年承办院级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针对新入职技能工人和核心骨干技能工人,实行师徒双选‘结对子’,将成熟的绝活绝技传播到更多工种、更大范围。”

截至目前,159厂从一线工人中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包括1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3位丰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2位航天科工集团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21位“全国技术能手”,1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1个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2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竞赛引领:助力技术工人快速成长

“审图、划线、锉、锯、钻孔、组装、调试,历时4小时,一件集合结构、动力、电气以及自动化等知识的复杂结构件呈现在面前。”这是前不久举办的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总体装配工竞赛决赛现场的一幕。159厂总体装配钳工常兴亚凭借稳定的心态,在规定时间内零缺陷完成作品,获得竞赛第一名。

近期,159厂出台了多项开展技能大赛的支持举措。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薪酬分配向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倾斜,初步形成了薪酬分配局部高地。

屠晓青说:“我们加大对各级技能大赛参赛者、获奖者和一线技能骨干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以及技能劳务人员企业直签等方面政策倾斜力度,拓宽技能人员成长通道。”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技能人才,159厂畅通优秀技能工人引进绿色通道,完善技能劳务人员转企直签工作机制,建立劳务人员积分量化评价标准,企业每年针对能力突出、业绩优秀、企业急需的人才开展用工方式转换工作。

屠晓青还表示:“159厂积极推行‘工匠学院 实训基地 双师培养 技能竞赛 工匠选树 政策支持’的职工技能提升工作体系,强推职工素质提升,使每一名职工都有成才、出彩的机会。”

打造“绝活绝技传承”品牌

屠晓青介绍:“以工匠学院为平台,159厂先后与北京市工贸技师学校、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职业技能院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在校学生实习培养。”

同时,他们还与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共同建立在校学生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北京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坚持多工种交叉培训、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理论培训与技能实操相结合,重点针对车铣钳3个工种,开展通用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技能操作课程、岗位通用课程、航天产品加工综合训练课程的系统培训,着力推进复合型技能工人培养。

“近年来,159厂累计与各技能院校联合培养在校实习生500余人,其中有200余人留在企业工作并成长为企业重要力量。同时,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把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绝活绝技,传授给了更多相关专业的一线工人。”屠晓青说。

据悉,159厂现有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航天科工集团级、4个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累计完成100余项技术攻关或优化项目,在复杂构件高效切削、柔性对接等多项技术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本文详细介绍了航天三院159厂构建“1 1 N”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培训中心培养、竞赛引领、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为航天事业培育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职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也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为航天事业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甜雅mi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yaoxin.com/archives/11077.html

(0)
甜雅mio甜雅mio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